「兩會」即將召開,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新聞發言人王國慶昨日表示,中央有關部門會同粵港澳三地政府共同編制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已經按程序報批,審批通過後將正式公布。這對香港而言是一個好消息。
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對香港未來提升競爭力,具有無可比擬的重要作用,社會各界對此都有了深刻論述,在此筆者想從「灣區人才建設」的角度去談一談。未來的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必當是發揮粵港澳三地青年創新創業潛能的高地。實際上,相較於目前內地「雙創」如火如荼的局面,儘管新一屆特區政府着手推出多項促進青年發展的措施,但香港的創新創業環境還處於萌芽階段,因此可以利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契機,加強三地青年人才的聯動培育和互動發展扶持,拓展青年人才的成長空間。
第一,鼓勵專業人才方面。對於在大灣區內進行投資或就業的港澳地區專業服務業人才,儘管區內落實建設一批粵港澳合資的學校、醫院,但相關部門仍要繼續給予通關、居住、醫療、社保、家屬、子女入學等方面配套政策的支持。專業認證方面,應適度降低港澳地區醫生、律師、會計師和建築師的就業或投資准入限制。
第二,青年人才儲備方面。推進「粵港澳高校聯盟」建設實效,促進大學生文化交流、科技研究合作。通過「青年內地實習資助計劃」,安排港澳地區大學生到廣東企業及機構實習,為港澳青年提供不同類型的實習崗位;香港特區政府通過「青年發展基金」資助專案,為有志到前海、南沙和橫琴創業的青年提供資金支持,三大片區應配合做好保障工作。鼓勵廣州、深圳和珠海的大學生到香港開展交流或訪學,積極推進「青年同心圓計劃」等三地青年合作專案。
第三,基礎教育提升方面。推進粵港澳三地姊妹學校的配對和交流合作,舉辦多層次、多樣化、實際性的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增進三地之間師生對各地風俗文化、風土人情、大好河山等方面的了解。改革目前的三地交流參觀模式,以學校和民間為依託,減少行政色彩,提升港澳青年對內地的接受度。加快西九龍文化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的建設進度,使之成為香港青少年學生了解和正確理解祖國歷史文化的窗口。
提升三大創新創業基地效果
實際上,廣東的自貿試驗區(深圳前海、廣州南沙和珠海橫琴)為了回應國家「雙創」政策和支持港澳青年事業發展,分別在三大片區設立了青年人才創新創業基地,並取得一定成效。但總體來說,仍需要提升三大基地的實質性效果。
首先,要加快青年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向創新創業基地集聚。南沙可利用與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和港澳地區的緊密關係,重點吸引港澳兩地碩士及以上學歷理工類畢業生到當地創業。對於年輕畢業生到大灣區投資或工作,在住房上予以廉租房、保障房和免首期等多形式的支持,以增強新區的人才吸引力和植根性。
其次,要在資金上對有潛質的中小新創企業予以支持。包括在現有自貿試驗區稅收減免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免;對基礎研發和應用型成果轉化進行財政補貼評級制度設計;對一些在高交會成交簽約或獲得國際性科技獎項的專案進行分級獎勵;優化和整合各類創業基金的實際用途,監督每一筆資金的使用去向,要讓基金落到企業和個人。
最後,三大基地要分別與附近高校的理工類學院達成常規性合作聯盟。香港要利用高等教育和科研優勢,引導青年畢業生到自貿試驗區創業孵化專案。各高校科研單位和就業部門要不斷推介三大創新創業基地,定期組織在校大學生到基地參觀和實習,並把創新創業納入選修課或畢業評價體系。
同時,應轉變思路,考慮以屯門─前海、羅湖─落馬洲為連接點,構建深港兩地工作生活圈。在前海建設適合港人生活習慣,方便港人工作生活的大型社區。並要加大港式中小學幼稚園的引進和建設,為港人兒女入學提供保障。即將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也為港人在珠海工作生活提供便利,可以以橫琴自貿區為載體,探索便利兩地市民工作生活的模式。內地與香港在傳染病防控、醫療合作、醫院管理、醫療服務發展等亦可以建設大灣區為提前作出政策安排。
而落馬洲河套地區為深港科技人才集聚區,特區政府可在通關、居住、工作等方面給予內地高端人才來港便利。
港大學應主動「走出去」
有別於以往培養傳統,香港高校除了加強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更多的創新創業潛能外,還應該重新審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大灣區格局和視野的「走出去」人才。以往香港青年拘泥於香港的就業市場,然而目前香港產業結構和經濟形勢與香港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形成錯配。如一些科研實力較強的理工類專業在香港就業市場並不吃香,但到廣東的深圳、東莞、佛山等先進製造業基地可能會獲得專業的發揮。香港高校要主動服務大灣區企業,廣東的大型製造業企業、科技企業要積極與香港高校結成專業人才「訂單式」培養聯盟。
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