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梵交往進展有突破,媒體報道雙方「建交」在望,不過內地年輕一代儘管支持信仰自由,但對宗教仍是比較不感興趣,畢竟大家在唯物主義教育下成長。我們最喜歡運用的一個思想工具就是奧卡姆剃刀定律:「如非必要,莫增假設。」宗教就是這樣的一個無必要的假設,無助於對世界的理性解釋,只是理性以外的信仰。
諷刺的是,奧卡姆剃刀(Occam's Razor)是由十三、十四世紀的聖方濟各會修士,奧卡姆的威廉(William of Occam)提出。在此之前,中世紀基督教(指羅馬正教,後來「抗議宗」所建的諸教派合稱新教,香港慣稱前者為天主教,後者為基督教)的神學並非純粹迷信,而是假設上帝存在的理性思辯,其大成者可謂聖托馬斯阿奎那的「唯實論」著作《神學大全》,他把希臘哲學套在神學上。乍看就和程朱「理學」不無相似之處。
程朱「理學」對後世的禁錮,我們都很清楚,所謂格物致知就意味價值是外源的,因而是世俗權力所詮釋的。這引起了陸九淵、王陽明的「心學」反擊。
在西方對「唯實論」的反擊就是「唯名論」及發展出來的救恩派。救恩派理論雖不像「心學」一樣完全把價值內化(那就非宗教了),但認為神的救恩不是我們由事理或行為之中可以探求和尋求的,唯有神自由而全能地贈予,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信靠,這就是「因信稱義」,是掙脫教會權力體系的理論基礎。
救恩派和「唯名論」最初的武器就是奧卡姆剃刀:「理性概念只是我們對現象世界諸相的抽象想像(所謂唯名),本身是不存在的,因此抽象概念越簡單越少越好;而上帝並非我們所感知的現象世界之物,更不宜用理性概念來抽象化。」
因此,奧卡姆剃刀把理性和信仰分割開,信仰歸信仰,理性歸理性,跟自然神論和無神論只有一步之遙。今日,奧卡姆的威廉見我們把他的剃刀拿來論證不必信仰(不能論證上帝不存在),一定從棺材跳出來捏死我們,然而事物發展就是如此超出人的預期,只要理論建立了,時機一到它就會演繹下去。
為什麼說這些呢?因為即使生活在同一城市裏,人們價值觀亦各有不同,有些希望國家變得強大,有的希望政府有所作為,有些要求約束政府權力,亦有人爭取民主自由人權,由此衍生建制派和反對派的核心觀念,不過兩者都有一個公約數,就是法治,故反對派堅守基本法,這就是他們的奧卡姆剃刀。哪怕他們把民主自由人權抬到太平山頂的高度而無視一切,只要一拔掉法治這根基,民主自由人權也會轟然而塌,就如奧卡姆的威廉如何因信稱義,論證上帝,但奧卡姆剃刀終有一天會用來論證信仰其實沒有必要性。
因此,社會各界就諾貝爾和平獎提名、「雙學」三人獲釋、大學生抗議普通話畢業要求等問題,因為價值觀上存有差異而針鋒相對固然可以理解,但建制派應該高舉維護法治的旗幟,這樣反對派多餘的主張終會被自己承認的剃刀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