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途經美孚,想吃中式小炒,隨意到一家茶餐廳,點了餐,等上菜。黃金魚皮太油,油浸魚皮,不爽不脆。椒鹽九肚魚同樣不脆不香,椒鹽量少,軟綿無味。沙嗲金菇肥牛煲,汁多肉韌,整體菜式叫人失望。
古人煮牛肉不用沙嗲,有其他配搭、煮法,元代《飲食須知》記載「黃牛肉」一條,提到:「凡煮牛肉入杏仁、蘆葉則易爛。」現代煮牛肉,鮮見用上杏仁和蘆葉。南北杏會用來煮牛肉湯,蘆葦葉多見用來包糉。兩種材料不難找到,可用來試煮牛肉,驗證古籍所言。
清代《清稗類鈔》談到「煮牛肉」,加添調料,詳言:「牛肉以不精不肥為上,宜選購腿筋夾肉處者,去皮膜,重酒清煮,不用配搭,最後加醬油收湯,火候須至極爛而止。」牛肉選用半肥半瘦的最好,牛腿肉夾筋,有豐富骨膠原,去外表的膜,適合耐煮。用大量的酒煮,不用加配料,到差不多煮好煮爛,加入醬油取味,煮至收汁。書中古法與現代用酒炆煮牛肉的方法相類近,醬油需後加,免太鹹。現代的做法調味可能早放,需要先調整好味道。
明代《普濟方》記載牛尾的煮法,具食療作用,能「治大腹浮腫、小便澀少」,詳說如下:「用水牛尾一條,去毛細切作膾,蒸之極熟吃之,煮食亦佳。又牛肉一斤蒸熟,以薑、醋空心食之。」水牛尾去淨,蒸食或煮食都可。現代可改用其他牛尾,不過食療作用或有不同。另說牛肉可以蒸熟食用,夾薑蘸醋,專心享用,才能發揮最好的食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