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河套創科園發展不能再拖/陳錦雲

時間:2018-02-23 03:15:49來源:大公網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除了金融服務業外,香港的高等教育和科研人才在國際上也是赫赫有名。惟推動本地科研發展時卻也面對一些問題:一是高等教育界抱怨政府投放在科研經費太少;二是香港高校着重排名,只追求在國際學術刊物刊發論文,鮮有科研成果造福社會,更無推動創新科技產業發展。所幸,粵港澳大灣區正是為香港高等教育界和科研人才提供一個龐大的發揮舞台和發展腹地。

  河套區是國家送贈的大禮

  只要我們稍微把目光往北看,就不難發現,大灣區內主要城市因高鐵網絡拓展,已經快速構建成一小時生活圈。深圳市領導在今年二月初省人大會議上甚至提出建設城際軌道交通,形成半小時生活圈。所幸的是,連接香港與大灣區和全國高鐵網絡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即將建成,待立法會通過「一地兩檢」後,香港便可與大灣區內最重要城市深圳、廣州,基本實現半小時和一小時生活圈,這將大大有利於智力資源的流動和共用。

  積極主動融入大灣區為香港經濟帶來新機遇,這一點在社會上應該沒有異議。但筆者認為,香港應該結合高等教育科研實力,盡快推進深圳河套地區創新科技園區發展,才能盡快為創新科技產業注入新動力。

  佔地約91公頃的落馬洲河套地區原本屬於深圳市,深圳市政府治理深圳河時將河道裁彎拉直,因而在河的南岸多出一幅土地,土地按照1997年7月1日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1號》規定,納入香港特別行政區範圍。但回歸後,特區政府一直未有規劃河套區用途,直至2007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才在施政報告中公布,將與深圳市共同發展深港河套地區,並列作香港十大建設之一。可以說這塊土地是伴隨着香港回歸而來的禮物。

  經過漫長的磋商、公眾諮詢、規劃等程序後,兩地政府於2017年1月3日正式簽訂合作備案錄,正式確認河套區土地業權屬香港特區,並公布,河套區將建設為創科園,雙方共同成立一間公司負責該項目,特區政府則計劃今年動工建設「港深創新科技園」。

  河套區發展足足經歷了20年,其間深港兩地發展出現明顯差異。1997年,無論經濟總量還是科技水準,香港均超過深圳;到了2017年,深圳GDP已接近甚至超越香港,投放於創科產業的資源,深圳是900億人民幣,佔GDP4.13%,香港卻1%都不到,效率與雄心高下立見。目前創新科技發展的實力,誰強誰弱,不在話下。香港政府除了抓緊時間追趕錯失的光陰之外,筆者認為還必須做好兩點:

  第一,做到「兩個緊密結合」,把河套地區建成為頂尖科研基地。一是結合香港高等教育和科研優勢,把香港多所高校創新科技研究人才集聚起來,透過科研經費調整等措施鼓勵香港優勢科研人才做到跨院校整合,避免各做各的分散實力。二是結合深圳的創新科技和創科投資的已有優勢,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企業和科技人才來河套科研基地、來粵港澳大灣區落戶。

  香港可以將「港深創新科技園」,與深圳市規劃在深圳河以北興建的科創園區協同發展,構建一個具有相對聚集力和協同效應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也就說,香港不應該只盯着自己「港深創新科技園區」,應該盡可能整體性地看待包含深圳河北岸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這應該說對港深雙方皆有利。

  放寬科研人才入境門檻

  第二,可能是更重要的一點,即放寬對符合資格的深圳乃至全球精英科研人才進入「港深創新科技園」工作,以招攬科研精英。人才的便捷流通是整合、共用港深兩地優勢資源的關鍵,也是打造「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成敗的關鍵所在。深圳近年吸引全球科技人才的力度大,成績斐然,其中包括推動才幾年的「孔雀計劃」(獎勵全球高層次人才的計劃)已經為全球科研人才所熟知,特別是在海外留學工作的中國科研人員。全球多所知名高校也逐步落地深圳建立研究院或分校,其中包括香港中文大學。原本屬深圳「二線」的龍華區,已規劃為深圳市高等教育聚集區並正快速發展崛起,相信不久的將來將與南山區形成深圳兩大科研高地。

  深圳良好的科技創新產業鏈和創新政策,已經成功形成了對全球科研人才的巨大「吸盤效應」。香港應該認真了解深圳的發展,打通人才流動的便捷通道,為深港河套地區的創新科技合作區注入強勁的科技創新人才動力,驅動合作區的發展和騰飛,為香港和國家科技產業發展做出貢獻。

  今年2月3日,主管港澳事務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在北京出席一個「一帶一路」論壇時表示,國家不會忘記香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的獨特作用,並作出歷史性的貢獻,同時促進了香港的發展。他同時指出,早年曾於廣東工作,大批港人在改革開放時到內地投資,成為外資的「領頭羊」和對外開放重要窗口,引入先進管理及資金,對此感受尤深,相信深圳的「經濟奇跡」與香港位於毗鄰有重要關係。他又認為,香港仍將發揮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國家發展仍需要香港,會不斷成就香港,香港同胞素有愛國傳統,相信港人會與祖國人民心連心,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

  張德江的發言重點就是:一、國家的飛速發展跟香港分不開;二、香港作用仍不可取代;三、香港要主動分擔民族復興的責任,融入國家戰略,發展自己。國家一如既往地支持香港,希望香港繼續貢獻國家的同時也成就自身的進一步發展。

  港高校應布局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推出,正是香港的新一輪機遇。香港高等教育和創新科技人才濟濟,又有國際化優勢,與國際聯繫緊密,正好可以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國家戰略這個難得的舞台上發揮。香港高等教育界和科研人才都很了解,廣東省內的深圳、佛山、東莞等地政府都在建立高質量大學和提升科研實力方面大力投入,這也正是香港高等院校和科研人才的巨大機遇,最新的例子就是香港城市大學拿下惠州市一千畝地建設研究院。除了深圳河套地區,香港高校也應該更多地在大灣區內布局,實現自身的更大發展。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本文只代表筆者個人立場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