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沙田樹木臨時處理點正在運作,處理颱風「樺加沙」造成的塌樹。\大公報記者莫雲攝
【大公報訊】記者莫雲報道:颱風「樺加沙」上周襲港後,大量塌樹斷枝阻塞街道、影響交通。環境保護署創新布局,在沙田、青衣增設樹木臨時處理點,聯動原有新界西、東南、東北三大堆填區及Y.Park(林.區)園林廢物回收中心,構建「就近處理+集中再生」的清障閉環。截至9月29日,全港已歸集塌樹物料約1200公噸,市區重點區域清理進度顯著加快,預計可縮短近半清障時間。
分類破碎 十車物料變一車
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設施管理)賴峻傑在沙田處理點介紹,以往颱風後,塌樹物料需由工程車長途運往屯門、將軍澳等偏遠堆填區,單程車程常超1.5小時,不僅耗時且運輸效率低。此次選址沙田(輻射新界東沙田、西貢區)、青衣(覆蓋西部城區),正是看中兩地「近市區、便運輸」的優勢──工程車抵達處理點卸運後,可立即折返周邊街道繼續收集,單日運輸次數較以往提升30%,清障效率大幅提高。
沙田處理點三部碎木機分工清晰:一部負責處理直徑12英寸的粗樹幹,一部針對手臂粗細的樹枝,另一部則專門粉碎幼枝與落葉。若未破碎的塌樹物料需一整車運輸,經分類破碎後,體積可壓縮至原本的一成,「相當於十車物料變一車,運輸成本和時間都省了不少。」
運營方面,兩個臨時處理點每日處理量仍在動態評估中,「會根據全港剩餘塌樹量調整。」賴峻傑補充,場地使用獲渠務署支持,路政署、民政事務署亦派員協助協調,每部碎木機配備4至5名專業工人,確保分類、破碎流程高效運轉。
針對市民關心的資源再生問題,處理點還專門設置「高價值木材區」──粗壯、紋理完好的樹幹會被單獨分揀,後續運往Y.Park加工為傢具、辦公用品甚至藝術擺件;適合種植的樹木枝條、未塗漆的木質邊角料,則開放給市民申請取用。市民只需登錄環保署網頁完成登記,說明所需物料類型與用途(限非商業使用),憑取用單可現場提取。
目前,沙田、青衣處理點仍在持續接收周邊區域的塌樹物料。市民可關注官方網站,了解最新處理點運營動態與再生產品申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