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香港與新加坡均是亞洲四小龍之一,常常會被相提並論。是次調查中亦包括新加坡,但其樓價負擔能力恰恰與香港相反。香港是不停惡化,但新加坡卻是不斷改善,其樓價佔收入比例僅4.8倍。報告指,新加坡成功之處,在於其長期向公眾承諾保持樓價受控。
香港樓價高企,除了供應一直跟不上外,還有域外資金不斷湧港,從而推高樓價。雖然先後有「港人港地」及非本地買家需繳交15%的「買家印花稅」,但對壓抑樓價並無幫助。至於新加坡,88%市民均擁有自置房屋,是調查中最高的國家。另一方面,本地買家可自由於市場買賣房屋,但非本地居民則有限制,這亦是新加坡於全球化下,可控制樓價的成功地方。
積金局早前表示,研究是否可提取強積金作首次置業用途,這亦與新加坡現行做法有相似之處。現時新加坡的公積金制度,市民可提早提取部分資金用作置業及醫療用途。不過,本港樓價高企下,即使可提取部分強積金作首期之用,亦是杯水車薪。本港一日未能解決供應問題,樓價只有繼續高企,市民亦唯有「望樓興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