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名將全紅嬋的哥哥全進華在電視烹飪綜藝節目中,用自家養殖的走地雞做了一道白切雞參加比賽。然而,評委認為雞肉不夠嫩滑且口感偏老,於是將他淘汰。全進華隨即表示不滿,並指出廣東白切雞的精髓是雞味而非肉的嫩滑程度,不單不追求童子雞的肉質,甚至要選一百八十天走地老雞才有肉質緊實和脂肪分布均勻的效果,也才是廣東的地道風味。
由於評審或較少吃廣東菜,所以比賽結果隨即成了網絡熱話。當中涉及南北兩地百姓對口味不同的堅持、廣東白切雞不同烹調方法的討論、白切雞應求肉嫩還是肉緊的爭議。一道看來十分簡單的菜式,可以引起百姓對飲食文化的關注,並踴躍發表對飲食要求的意見,只要留言和評論不是無謂的意氣與口舌之爭,無疑是個具正面意義的現象。
筆者不懂做白切雞,但如不少廣東人一樣,吃的經驗多得很。家家戶戶不單逢年過節要吃雞,連日常吃燒味飯,白切雞也是人們熱門的選擇。至於白切雞應求肉嫩還是肉緊,對筆者而言絕非着眼點,因為更重要的是吃白切雞一定要醮薑蓉,否則即使肉質滑不溜手,也索然無味。故此,在香港賣燒臘的食肆門前,常會聽到外賣「切雞飯」的顧客強調要多薑蓉,比飯盒中放的是哪部位的肉還緊張。
全進華被淘汰,因為他的作品不受評審的青睞。口味因人而異,烹調方法亦多種多樣,實不必太過介懷。筆者記得,全進華前往巴黎奧運比賽現場為妹妹全紅嬋打氣時,曾說妹妹回家就弄白切雞給她吃。那份親情與溫情,相信在全紅嬋與其家人的心中,已是最珍貴上乘的風味。能夠一家人整整齊齊吃飯,飯桌上有肉有魚有菜就是福氣,因為不論食材和烹調方法如何,都及不上團圓相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