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港人20載生態接力 「黃土坡」變「綠山頭」

時間:2025-09-17 05:02:45來源:大公报

  圖:莊厚明醫生與石樓縣副縣長王國欽完成林權及樹木移交。\受訪者提供

  【大公報訊】記者楊奇霖報道:「這是一件非常感人的香港同胞的愛國故事,充分證明兩地同胞血濃於水。」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會員、香港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常務理事凌友詩9月15日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感慨萬千。

  9月1日,山西省呂梁市石樓縣靈泉鎮四江村的山巒間綠意盎然,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林權捐贈儀式在這裏舉行。隨着2600畝林地及近60萬株樹木的林權正式移交,這場跨越20年的晉港生態協作迎來新節點,也讓黃土高原上的「綠色奇跡」有了更堅實的傳承根基。

  山西省政協副主席李正印、省港澳辦主任王成禹、呂梁市政協主席喬曉峰、呂梁市常務副市長任忠、石樓縣委書記杜侯平等與香港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山西項目總管莊厚明、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凌友詩等嘉賓共同見證這一刻。

  時間回溯到2005年,由香港資深醫生群體發起的力行植林慈善基金會,首次走進生態脆弱的石樓縣。這裏地處呂梁山西麓、黃河東岸,黃土裸露、水土流失嚴重,成林極為艱難。基金會創始人謝士恆醫生帶着改良的植林技術而來,以「魚鱗坑」技術為核心,選用三年生中苗,甚至從1000公里外的內蒙古運來稻米殼和松樹皮改良土壤,每畝造林成本高達2500元人民幣。

  「挖大坑、『品』字形排列、稻殼整土、松皮覆蓋,每一步都藏着心血。」凌友詩回憶,當年載着10噸稻殼和樹皮的卡車掛着「植林造水熱愛祖國」的紅布條,沿途崗哨免檢通行,村民路邊歡呼的場景,至今令人動容。這份情誼化作持續的行動:基金會不僅種樹,更修便民橋、打安全水井、開展義診,解決村民急難愁盼。即便謝士恆醫生彌留之際,仍惦念着石樓的綠化事業,基金會同仁接過接力棒,一幹就是20年。

  生態奇跡見證晉港深情

  如今,曾經的「黃土坡」已變身「綠山頭」,山腳湧出清泉,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白嘉雨教授用「四點震撼」評價這一工程:一是在北方缺水陡坡創造「生態奇跡」,為黃土高原治理提供科學樣板;二是基金會自投資金、扎根一線,彰顯「愛心堅守」;三是老區人民接續奮鬥,三年實現荒山披綠,體現「百姓擔當」;四是各級幹部高效破解施工難題,展現強勁「執行效能」。

  杜侯平在致辭中表示,石樓已成為山西退耕還林面積最大的縣份,生態改善帶動了工業破零、農業提質,2019年村民在生態改善後的土地上試種辣椒、有機藜麥成功增收,真正實現「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儀式上,莊厚明與石樓縣副縣長王國欽完成林權移交。李正印強調,這不僅是生態成果的移交,更是晉港深情的見證。他希望石樓將林地打造成科研與教育基地,總結種植經驗,深化晉港合作,讓綠色發展惠及更多群眾。

  儀式後,嘉賓們參觀了新建的「力行植林展示館」。館內的圖文與實物,訴說着20年植林故事。

  「我們盼望把造林成果化為當地的經濟收益,為新農村建設注入強勁動力。同時也期望這片林地成為生態教育的前沿陣地,以及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神殿堂。讓香港與內地的青少年們匯聚在此,在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傳承愛國精神,涵養生態保護意識,攜手接力共建美麗中國。」凌友詩深情地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