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首三季度深圳GDP增長速度為8.8%,預計今年經濟總量將達到2.5萬億人民幣左右,比肩香港,今年甚至有機會超越香港。除此之外,深圳發展日新月異,基礎設施、市政建設、城市面貌等均優於香港。中國社科院早前發布《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香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一項中連續三年居深圳之後。過去,是深圳人以去香港為榮;現在,愈來愈多香港人喜歡到深圳。昔日的小漁村經過短短30多年發展,就能超越燦爛逾百年的東方之珠,實在引發人們深思。
有人說,香港被深圳超越一個重要原因,是回歸祖國所致,但這種說法顯然毫無道理。
首先,英國經濟每況愈下,近20年來GDP增速每年平均僅為2%多一點。英國雖為工業革命發源地,但不少製造業已轉移他國。
由於工作關係,上個月筆者去了趟英國,整體感覺是「只有歷史的厚重,而缺乏現代的活力」。倫敦地鐵等基礎設施已經陳舊,與深圳的日新月異發展形成強烈對比。
再來看一下英國近些年的政治狀況,工業革命初期建立起來的政治制度,現已顯得落後,跟不上現今時代發展。尤其是近幾年來,英國政治動盪頻繁,反映其在治理能力上真是自顧不暇;這種情況下,英國哪還有能力顧及遠在天邊的香港?
我並不是要否定英國昔日的輝煌和現今的成就,只是從近些年走勢說明,如果香港一些人不改變戀殖心態,基於力和能力消長,恐怕亦難有作為。所以說,香港若沒有祖國的支持,或許更快被深圳趕超。
回歸前,香港能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主要是搭上祖國對外開放的順風車。當時內地改革開放伊始,漸走出封閉,香港基本上是內地在國際貿易、航運、投資、金融等領域的唯一對外通道,充分凸顯自由港優勢,奠定了其國際貿易、航運物流和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但隨着祖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所有企業都能直接從事對外貿易,香港從事經營轉口貿易的企業逐漸沒有生意做;而內地多個港口相繼開放國際航運,貨物能直接出口國際,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隨之不復再。
再如投資,內地改革開放之初,因市場環境和體制等方面與國際不接軌,所以歐美日企業要經香港進入內地;隨着內地加入WTO,外國企業可直接進入內地毋須經過香港。
金融方面,改革開放初期,內地沒有資本市場,而上海、深圳兩個證券交易所建立後,初期表現亦不成熟和不活躍。那時,不少內地企業選擇到香港上市,內地資金亦通過各種方式進入香港資本市場。隨着滬深股市競爭力愈來愈強,香港雖然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承受的壓力與日俱增。
我們再來看看深圳,十幾年前銳意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為科技創新,發展優勢不斷加強,湧現一批像華為、華大基因、中興、騰訊等領軍全球的企業,中小高科技企業更是蓬勃發展,支撐深圳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特別是近10年,深圳年均GDP增長率達10%以上,是香港的五倍。經濟發展帶給深圳雄厚財力,令政府可大幅增加公共設施和城市建設開支,所以,城市面貌開始超越香港在情理之中。
令人欣慰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特別提到香港,習主席說:「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時,我去了香港,親眼所見,有祖國做堅強後盾,香港保持了長期繁榮穩定,明天必將更加美好。」
習主席肯定香港實施「一國兩制」20年來,社會發展繁榮穩定,相信20年後,香港經濟蓬勃、法制健全、社會民生安定,足以讓世界見證「一國兩制」偉大實踐的成功落實。
香港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