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維港看雲/藤編的故事和路邊的如意結\郭一鳴

時間:2025-09-12 05:02:08來源:大公报

  圖:各式各樣的藤編傢具。/作者供圖

  「這是我在家花了三四天時間編製出來的,每天大約能賺七十塊錢。」七十歲的羅大爺來到位於漢中市南鄭區的陝西良順匠心實業有限公司交貨,身穿深藍色工作服、面露憨厚笑容的他雙手捧起一摞帶有竹子香味的竹筐,總數大約有十六七個,走進貨倉放下,然後憑工作人員開出的收據去領款,一手交貨一手交錢。

  漢中藤編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陳良順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從小跟隨父親學藤編謀生,從簡單的藤扇,到各式藤椅、藤桌、藤架、藤茶几樣樣都得心應手。他從個體戶做起,後來組織藤編合作社,承包藤器廠,再成立公司,不斷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質量和檔次。我們走進他公司的車間,見到一批大媽大叔正在用人手編織各式藤椅藤沙發,透過視頻直播,見到有好幾位鄉民在家中編製藤椅的工作實況。二樓展廳陳列數百款藤編傢具,包括椅、桌、枱、架、几和各種擺設,以及巨龍、羚牛、陝西著名的大雁塔等工藝品,當眼處掛有一副藤甲,背後是三國時期諸葛亮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的故事。陳良順的公司除了藤編,還有草編、竹編、棕編等,我們進門見到的那位羅大爺交來的竹編籮筐,就是公司其中一項產品。

  目前該公司的產品除了內銷,還接海外訂單做出口,部分產品走高端路線,陳良順介紹一張採用歐洲某著名品牌的木架製成矮小簡單的藤靠椅,竟可承受兩百斤的大個子,售價一萬五千元人民幣。他的企業去年銷售金額達八千多萬元,當中八成以上是透過線上銷售。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藤編已成為南鄭區特色產業,全區三家主要藤編企業去年總銷售額達兩億多元。

  我想起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潮汕地區的刺繡產品,也是繡娘在各自家中用手工製成,然後集中交到當地外貿公司,用於出口為國家賺外匯,繡娘則按件計酬,當年這種家庭作坊曾經是不少潮汕家庭重要的生活來源。而今漢中的手工藤編製作同樣連結家庭和車間,但已經形成現代產業鏈,原材料除了就地取材,部分藤料要從印尼進口,網上帶貨、接單,線下生產、物流、銷售一條龍。一種非遺,一位傳人,造福千家。

  當地官員告訴我,漢中地處秦巴山區,全市下轄十一個縣區,其中有十個原是國家級貧困縣,幾年前已經全部脫貧,走上通往小康之路。據我們幾天採訪所見,交通便利是漢中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漢中全市共有十三個高鐵站,漢中站是陽安鐵路及西成高鐵交匯處,我們從西安搭高鐵到佛坪站大約只需四十分鐘。交通便捷不僅讓祖祖輩輩生活在秦嶺深處的鄉民走出大山,更讓佛坪的野生天麻、山茱萸、板栗和南鄭的藤編產品等能夠暢銷各地,並且吸引大量旅客來到當地旅遊觀光度假休閒,晉身全國優秀旅遊城市。

  在漢中之行的第二天,我們乘坐小巴穿行在秦嶺的山谷溪澗之間,綠水青山,道路平坦,路旁每隔一段就有一根光伏電杆,每一根電杆上都有一個鮮紅的如意結,不僅為沿線的村民家庭和旅遊景點,以及路邊各具特色的民宿提供電力,亦祝福每一個經過的途人平安吉祥。這條光伏之路是我們在漢中一路上見到的最美風景之一。

  當天晚上,一位商界朋友請我們在南鄭郊外一家鄉村風格的餐館吃飯,窗外可以見到遠處南鄭市區的萬家燈火在夜空下閃爍,構成一幅迷人的圖畫。遙想兩千多年前,漢王劉邦以南鄭為都城,在這裏秣馬厲兵,設壇拜將,策劃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終於成就大漢王朝四百年基業,一曲「大風起兮雲飛揚」傳頌千古。而今漢中正乘國家高質量發展的東風,向世人展示千年古都、漢人老家的獨特魅力,再次迎來輝煌時刻。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