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油麻地昨日發生塌招牌意外,一家遊戲機舖外牆的大型招牌突然整個塌下,三名正要入內玩耍的南亞裔男子被壓中,當場倒地受傷,送院救治,其後店舖負責人被警方拘捕,可能會被控以經營不當傷人罪。
有關事件,再一次響起了本港街頭「危機四伏」的警號。據裝修業界人士事後評估,事故原因可能是因當日安裝工程比較馬虎,招牌本身有一定重量,螺絲口徑不足,日子久了,日曬雨淋,木板腐爛,螺絲也鏽蝕斷裂,導致招牌連同石屎牆身一起向下墜,造成巨大撞擊力,路過途人如被壓中,後果可以很嚴重。
有關事故原因及責任何在,有待當局調查,但同類事件已非第一次發生,近年且有上升趨勢,顯見問題已「非一日之寒」,必須引起當局足夠重視,早日跟進及解決。
事實是,本港是一個商業歷史悠久及活動頻繁快速的社會,加上租金不斷上漲,一些老牌商業區,如港島的西環上環及九龍的「油尖旺」,經歷了時代變遷,店舖關門改業或轉手易主的情況事屬常見。但奇怪的是,一些店舖儘管已經關門或易主,但舊招牌卻一直無人理會及拆卸,更加不會有人保養維修。
如此在一些商業區,不但新舊招牌林立,亂七八糟、「遮空閉日」,妨礙市容景觀,而且形成了一個高危的高空「炸彈陣」,不知哪年哪月,某個招牌因支撐不住而塌下,途人隨時「中頭獎」,也就不是什麼新聞了。
而問題還在於,這些市區大型店舖招牌,從當日搭建、保養維修以至一旦發生事故,到底過失誰屬、責在何方?往往會出現「死無對證」的情況。一些店舖東主把責任推給上手,一些招牌更早已成了「無主孤魂」,店舖及經營者都不知往哪裏去了,欲追無從。這種情況,是令人不能接受的。
事實是,鬧市大街上的店舖招牌以至大型廣告牌,都屬商業經營的一部分,是有法規可循的。按照法例,搭建者需先提出申請,經由屋宇署、路政署、機電工程署、消防處以至民政事務局等多個部門審批,發出許可證,才可以開工搭建,並不是隨便就可以在大街上搭一個招牌的。
但問題卻在於,這些大招牌在蓋搭時是「有王管」的,但一旦搭好懸掛之後,卻變成「冇王管」了,不管店舖易手,還是招牌在風吹雨打下搖搖欲墜,都不會有人理會,直到招牌有一天不支倒下,壓死壓傷途人,有關部門才會急急派人到場清理及追查事故責任。但掛招牌者固然有責任,負責審批的相關部門又有沒有負起視察、督促、管理的監管責任呢?
當然,本港市面大小招牌和廣告牌處處,很難說相關部門都要一一巡查監察,但對一些明顯已曠日持久、再無經營的招牌,或者體積過於龐大、易生危險的招牌,都應該及早予以清除或警告,限時改善,不能聽之任之,任由市民頭上懸着一顆顆「計時炸彈」,不知何時會中招「領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