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2010年進入「中上等收入國家」後,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但增速放緩幅度取決於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所引致的經濟潛力釋放的情況。交銀金研中心首席宏觀分析師唐建偉相信,按基準情形判斷,「2016至2020年」及「2021至2035年」,中國年均GDP增速分別為6.5%和5%,「這預示中國經濟總量有望在2028年超越美國,並在2050年達到美國經濟總量的1.4倍」。/ 大公報記者 倪巍晨
唐建偉昨日在交銀「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展望」會上坦言,從國際經驗看,幾乎所有國家在進入「中上等收入水平」後,其經濟增速都會放緩,對中國而言,經濟正處「新舊動能」轉換節點,特別在傳統過剩產能出清時期,化解過剩產能將影響經濟增速,從而帶來短期陣痛,但這也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必經之路。
倡升投資效率 改善結構
唐建偉表示,中國經濟「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未來增長將受基數較大等因素所累,總量增速或進一步放緩,繼續依靠「三駕馬車」的總量增長帶動經濟新的高增長周期恐有較大難度。他分析,未來中國投資增長空間有限,投資效率持續下降的同時,投資增長也可能加大槓桿風險,因此未來中國需提升投資效率、改善投資結構;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的第一大進口貿易國,未來出口進一步增長空間不大,因此出口增長空間方面,需不斷提升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三駕馬車」中消費最被看好。唐建偉明言,「去年美國個人消費支出佔GDP比重是69%,同期中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在GDP中的佔比僅39%,這表明中國居民消費增長有巨大空間。」雖然消費面臨「國民收入分配不合理,住戶部門佔比下降」、「人口老齡化」、「養老、教育、醫療等社保制度尚不完全健全」及「貧富分化擴大」等一系列掣肘因素,但相信中國的消費結構將不斷升級。
交銀研究團隊按「基準」、「積極」、「消極」三種情景(見附表),模擬了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基準」情形下,中國經濟改革將獲穩步推進,全要素生產率逐漸釋放,經濟增速呈現「穩中趨緩」走勢,並有望實現全球先進國家進入「中上等收入」後的增長狀況。「積極」情形下,中國經濟改革獲全面成功,傳統動能保持高增的同時,全要素生產率達到改革開放初的較高水平,且不能發生任何內、外部風險衝擊。「消極」情形下,若各項改革措施難以推進,加之內、外部爆發金融風險等衝擊,中國經濟或面臨失速,或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
四招推升全要素生產效率
唐建偉指出,綜合當前經濟現狀判斷,「基準」、「積極」、「消極」三種情景出現概率依次為50%、40%和10%。在「基準」和「積極」的情況下,分別到2028年及2026年,中國經濟總量已趕超美國,並在2050年分別達到美國的1.4倍和1.9倍。他又建議,從資源配置效應、技術創新效應、內外聯動效應和人力資本效應四方面入手,推動全要素生產效率提升。
德意志銀行首席執行官約翰.克賴恩接受新華社訪問時也表示,中國經濟表現「優秀」,在持續保持自身中高速增長的同時,已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非常重要的驅動力。當前中國的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已遠超美國和歐洲。中國經濟和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以及「一帶一路」建設正推動國際市場不斷擴大對人民幣跨境使用的需求,未來人民幣將成國際支付系統中最常用的貨幣之一。隨着中國經濟體量不斷增加,其發展前景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