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李永青報道: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前副總裁朱民在三亞財經國際論壇上表示,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的顛覆力度非常大,而且會愈來愈大,傳統商業銀行的產品正逐漸被金融科技所蠶食。
機器取代人手甚為明顯
朱民表示,現時人工智能的浪潮非常兇猛,其中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的顛覆力度是非常大。他舉了幾個例子,以往瑞銀的交易大廳內,曾有千名交易員24小時和全球交易,但如今交易大廳的人幾乎都不在,而高盛的交易大廳,在2000年有600名交易員,但今天只餘下四人。人去哪裏了?答案是,人被機器取代了。
他指出,因為機器能更廣泛地閱讀市場的信息,且迅速、規模,都是人沒法比的,在幾千隻個股裏迅速選出滿足客戶偏好的要求,這亦是人是沒法比的。在支付清算方面,去年非銀行機構第三方支付已達970億筆,而傳統商業銀行才257億筆,移動支付主導了今天所有的支付。金額上移動支付還是小筆為多,金額份額還是小於大型商業銀行,但上升比重是非常快。
在P2P領域,傳統商業銀行受到嚴格的監管,但P2P的監管卻不明確,利差很大。以風險來說,傳統商業銀行要承擔全部的風險,P2P的風險是由借貸雙方承擔,因為只是一個平台。因此,從監管、經營成本、對客戶接觸的角度,商業銀行沒法跟P2P比,他反問,這個仗怎麼打?
他介紹,內地的理財業務迅速地向中產及以下的人延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主因是機器擔當了財務顧問。以前在美國理財都是100萬美元以上才能承擔,因為要有一組顧問服務,成本非常高,而機器可以很快的辨認客戶的風險偏好,更可以迅速找到客戶需要的東西,且管理費用大大下降,今天整個財富管理的基點從100萬美元下降到5萬美元。
朱民認為,金融科技是一個垂直的細分市場,通過不斷切割,把傳統商業銀行的市場給割掉。餘額寶是存款、微貸是貸款,支付是支付,傳統商業銀行一個一個的產品,通過金融科技的細分逐漸被蠶食掉。
商業銀行只剩餘框架
同時,金融科技把商業銀行的產品鏈變成一個市場的產業鏈。把這個產業鏈拉細拉長,使無數小的市場行為的金融科技,可以摻入生產過程和銷售過程。他認為,金融科技把商業銀行產品的內部決定過程,變成一個開放的產業鏈市場合作過程,讓商業銀行只剩下一個框架。
他表示,從現在的技術來看,金融科技可以幾乎完整地蠶食所有的表外業務。下一步就是對表內業務的蠶食,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他更預測,未來金融科技的生態,一定是大的平台來支撐小的金融科技企業。現時中國的金融平台,百度、螞蟻、騰訊及平安等,下面支撐了無數的中小企業。所以,AI可以應用遍布銀行所有的垂直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說,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的顛覆和蠶食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