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IMF:中國金融風險尚待根除

時間:2017-12-08 03:16:14來源:大公網

    下一篇: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FSAP(金融部門評估規劃)團隊昨日表示,中國「正經歷一場必要而持久的經濟轉型」,但經濟轉型需要金融體系徹底轉變角色,轉型和穩增長間的政策矛盾若不能解決,將給金融穩定造成風險。報告指出,中國信貸增速長期超過GDP增速,導致信貸存量過大,儘管中國已將金融穩定作為今年首要任務,但過度追求高增長、金融系統的複雜和不透明,及隱性擔保的存在助長了道德風險等根本性風險因素尚待徹底解決。\大公報記者倪巍晨上海報道

  IMF在這份「中國金融體系穩定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目前中國信貸與GDP的比率在其長期趨勢的基礎上增加了25%,從國際標準看非常高,意味着陷入金融困境的概率高。同時,企業債務與GDP的比率也達到165%,居民債務雖仍較低,但其與GDP的比率在過去5年提高了15個百分點。

  企業端融資需求旺

  交銀金研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健認為,按M2(廣義貨幣)佔GDP比重衡量,中國信貸增速確實偏高,但中國現行的是以銀行為主的「間接融資」體系,信貸增速過快有融資結構方面的內在因素,偏高的信貸增速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中國的融資需求,特別是企業端融資需求較為旺盛。

  浦發銀行總行戰略發展部高級研究員宋艷偉直言,報告對中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成績,及存在的問題均提出深入的分析。他解釋,報告明確金融穩定性的根源在於「能否處理好經濟轉型和政策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高儲蓄率支持了金融的自由化發展,並最終支持經濟高速發展,是當前中國金融發展的一大特徵。此外,防範金融風險料成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金融工作的重心,預計「強監管」是未來金融監管的主基調。

  報告認為,一些根本性風險因素尚待徹底解決。首先,過度追求高增長,尤其在地方政府層面,刺激了信貸擴張,特別是影子銀行部門;其次,金融體系的複雜和不透明制約了當局衡量資產質量,及評估和防範風險的能力;最後,隱性擔保的存在助長了道德風險,使居民、企業、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均過度追求風險。

  警惕「灰犀牛」隱患

  宋艷偉提醒說,報告提及的需徹底解決的風險因素,與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的「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相得益彰。特別是影子銀行、房地產泡沫、國企高槓桿、地方債務、違法違規集資等「灰犀牛」風險隱患。可以預期,未來中國監管政策將按先摸清情況,區分輕重緩急和影響程度,然後針對突出問題採取有效措施妥善解決。

  報告建議,弱化對GDP增長的過高預測,加強對金融集團的監管,並通過謹慎規劃改革次序來降低因道德風險和隱性擔保產生的風險。對於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報告建議,有針對性地增加銀行體系資本,實施更嚴格的貸款分類和嚴格執行穿刺原則,並將國企納入大額敞口限額管理;另一方面,建議通過多種方式降低流動性風險和期限錯配,並設立金融穩定子委員會,向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報告,單獨承擔維護金融穩定職責。

  劉健說,IMF提及的相關建議,近期中國監管部門亦有提示,人行行長周小川針對「金融控股公司監管問題」特意撰文,而日前發布的資管新規也旨在打破剛兌,防範流動性風險和期限錯配問題,「可以說,針對一些風險隱患,監管部門已經開始行動」。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