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的重要判斷,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一個「新」字,既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也牽動着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新時代的非凡節點上,香港開啟了「制度優勢實踐」的新篇章,「一國兩制」成功實踐也擔負起新的歷史使命。在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在國家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藍圖上,香港須緊抓進入新時代的契機,積極參與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的建設,肩負起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的責任,珍惜鞏固自身優勢,深化兩地合作,優勢互補。
國家港澳方針一脈相承
十九大召開的這一年,也恰好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一國兩制」偉大構想,從中國實際出發,把和平共處的原則用之於解決一個國家的統一問題,這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適應的。正如鄧小平所言:「我們搞的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所以才制定『一國兩制』的政策,才可以允許兩種制度的存在。」
二十年的實踐證明,「一國兩制」不僅是解決歷史遺留的香港問題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香港作為直轄於中央政府的特別行政區順利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既彰顯了國家主權,令國家安全和利益得到維護;同時香港繼續保持既有的資本主義制度,「馬照跑,舞照跳」,繼續保持繁榮穩定,經濟平穩增長,社會事業不斷進步。
然而不可否認,任何毫無前例可依循的新生事物,其實踐過程必然遭遇風雨歷練。這二十年來,隨着「一國兩制」實踐不斷深化,香港社會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經濟社會發展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日益顯露,尤其是涉及「一國」和「兩制」關係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例如保障國家安全的基本法第二十三條立法,遲遲未能提出清晰的時間表;國民教育計劃推行受阻;依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決定制定的行政長官普選方案未能在立法會通過;甚至還出現非法「佔中」、「旺角暴亂」、「港獨」沉渣泛起、本土激進勢力透過選舉制度入侵議政架構等事件。反對派在立法會中動輒「拉布」,甚至以暴力衝擊癱瘓議會秩序。
面對這些挑戰和衝擊,「一國兩制」顯示出強大生命力和制度韌性等優勢,這與國家始終堅定不移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同時不斷通過應對和化解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來提升對「一國兩制」規律性認識密不可分。從十六大首次提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黨在新形勢下治國理政面臨的嶄新課題」,十七大進一步表述為「重大課題」,到十八大提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是「根本宗旨」,再到十九大報告將堅持「一國兩制」列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
這一不斷遞進的歷史脈絡,體現國家一直是從戰略和全域高度審視香港工作,對港工作的大政方針從一脈相承,貫徹始終,且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一國兩制」事業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域中具有新的政治定位,角色更加重要。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並維護中央對港澳的全面管制權,這既是現實層面「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前提和基礎,更事關「一國兩制」實踐的正確方向,事關香港市民的共同福祉。
積極參與共享「發展大蛋糕」
細細研讀報告內容不難發現,「香港」二字出現共十六次,比十八大報告中僅出現七次要多出一倍。數字上的小小變化,折射的卻是國家戰略方針中香港角色愈來愈重要的事實和中央對港發展的殷切期許。「要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這不是一句隨意作的表述。僅「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這四塊誘人的「重量級發展大蛋糕」,已為香港的優勢競爭力提供力量加持,更為「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實踐邁入新節點,開闢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和緯度。
毫無疑問,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目標,是打造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新高地。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粵港澳大灣區還承擔着「一帶一路」建設的使命。香港最大的平台優勢就是對各經濟個體的連結作用,在「粵港澳合作」和政府積極推動的「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兩大基礎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建設,可以更多地刺激經濟、社會和民生的三地要素便捷流動。除了經濟方面的「錦上添花」,民生共用上的「雪中送炭」更將為香港解決長期以來的一些深層次矛盾提供更具開放性的思路和助力。
作為國家的特別行政區,能夠同時得享這幾份「發展大蛋糕」,能夠擁有國家在戰略部署上的這一份「偏心」,一切都離不開「一國」之本;離不開「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不動搖、不走樣、不變形。新時代的香港,只要繼續堅持「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從「國家所需」角度挖掘「自身所長」,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就一定能在國家不斷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時代,扮演好國家對外聯繫的首要平台、全球創新要素集聚平台、對外交流的參與和傳播平台、國家「軟實力」的提升和展示平台。
「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實踐,勢必通過這四大平台角色,獲得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為強勁的可持續發展動力。香港的未來,一定會如歌曲所唱的那樣,「明艷紫荊風中爭勝,讓萬眾掌聲響一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