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工總建議特區政府,發展衛星及無人機等應用於商業和民生的「新太空經濟」產業。
【大公報訊】記者郭如佳報道:香港工業總會與香港城市大學於上周五(1日)舉辦《翱翔太空:香港新太空經濟的產業機遇》研究報告發布會,探討香港發展太空經濟的方向和產業與學界的角色。工總建議特區政府盡早善用香港科研基礎,制定新太空經濟產業政策,將航天工程的頂尖科研能力轉化為新型工業的一部分,助力本地創科產業和國家重點科研發展。
十大產業包括衛星無人機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莊子雄解釋,以往「太空經濟」的概念主要圍繞在國防、軍事。「新太空經濟」概念在於科技的商用落地,並應用於民生,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研究報告提出,香港可以重點發展十大產業領域,分別包括:衛星相關產業和服務,如通訊、遙感及衛星設計維修;無人機相關產業,特別是大灣區物流管理;感應器相關科技和物聯網應用;精密和精益生產,包括先進製造與3D打印技術;機械人科技的設計和開發;新材料科學研發;精準農業和都市農業;生態管理和環保科技;太空法規和國際爭端調解;太空相關企業融資服務等。
香港製造的機械腕錶以其精密聞名於世,此類高精度製造技術最初應用於鐘錶領域,隨着科技發展,現已廣泛應用於衛星製造領域。衛星電子機械系統作為關鍵組成部分,對新型材料的應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先進製造工藝與材料科學的結合,正推動航天工程向更高精度與可靠性邁進。現時香港有不少衛星製造和設計公司正在發展,莊子雄認為,衛星產業需要依賴全球供應鏈,香港可充分利用政策優勢和區域協同效應。
近年,香港本地大學亦參與國家航天衛星及太空領域相關產品的研發與服務。目前本地三所高校設有航天工程及相關專業碩士課程,據統計,每年均培養超過100名人才,其中多數畢業生進入航天科技相關產業從事研發、工程及技術管理工作,成為推動航天事業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