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的強大離不開經濟發展,在「一國兩制」下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是國家推出的一個全新概念,勢將成為「一帶一路」倡議下,國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經濟體,開創科創平台、金融平台、商貿平台以及旅遊休閒平台,對區內未來的經濟與人文發展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青年是國家未來的棟樑,沒有青年的參與,國家的發展將難以持續,並會失去未來;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是何等蒼白與不堪想像。所以大灣區的發展與「一帶一路」,必須要有青年的參與才能看到未來,而青年也能從中獲得機遇,兩者唇齒相依,不可分割。
三地青年合作共融的大平台
結合了粵港澳三地合共11個城市的大灣區規劃,區內面積達5.6萬平方公里,人口達6600萬,比英國還要多;2015年的GDP已超過1.34萬億美元,經濟規模相當於韓國和澳洲;此外區內各個城市均有自己的獨特性,優勢互補,錯位發展,但又有相近的習俗、語言等文化背景,加上地理交通網絡的便利,為區內經濟發展共贏,以及三地青年共融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未來隨着三大動脈─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蓮塘/香園圍口岸的開通,將進一步推動大灣區內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暢通,為年輕新一代的未來創造更多機遇。
如何幫助粵港澳青年把握好機遇?筆者認為,三地政府和社會團體機構,應積極制定一系列培養青年的方案,以及優化相互吸引優秀人才的方案,拆除壁壘,消除障礙,通過各種渠道,加強三地的院校合作,校企合作,舉辦培訓班、提供實習機會,促進交流,拓闊年輕人的視野,以提升年輕人的競爭力,讓他們充分了解大灣區發展潛力、政策和法規,實現大灣區人才「一體化」,創造三地青年共融共贏大局。
例如廣東省最近已推出「人才優粵卡」服務,為在省內工作的港澳台和外籍人才提供購車購房,以及社保服務。深圳、東莞、佛山、中山四市更計劃率先開放繳存使用住房公積金的限制等。有關措施尤其給香港年輕人在投入大灣區的發展建設過程中,無論是營商、就業和居住,都提供了非常好的便利。
香港政府統計處早幾年的統計已顯示,至少有超過21萬港人在內地工作,當中接近九成在廣東省。另一項關於香港學生工作意欲的調查更反映,九成受訪學生看好內地經濟前景,半數受訪者願意將來到內地工作,認為發展機會較香港為佳。調查同時發現,近年到內地升學的年輕一代人數不斷增加,內地在勞工薪酬和福利方面亦有很大改善,一線城市與香港在薪金上的差距由過去的數倍之多,收窄到只有幾成,成為港人願意到內地工作發展及升學的重要原因。
培育一流企業發揮人才所長
香港經歷了百年滄桑、四代人辛勤勞動,才成就東方之珠,曾經是許多人的尋夢天堂。與內地許多大城市的青年相比,香港青年擁有很多優勢,但隨着內地經濟蓬勃發展,社會體制不斷完善,兩地青年的優勢差距逐漸拉近,不少內地青年已超越香港青年。
例如近在咫尺的深圳特區,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小漁村發展到現在的全國一線城市,是全國人均GDP最高的地方。其中南山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園的發展及人均GDP已超越香港,更是全國高新科技產業的領頭羊,匯聚眾多年輕人才,為創造和實現夢想奮鬥。
多年來的快速發展,大灣區已培育出眾多一流的知名企業,如騰訊、華為、大疆、格力、TCL、順豐等。當中騰訊公司的三分之二員工在大灣區工作,公司則在香港上市,讓企業走出去;大疆科技則佔全球無人機九成市場,順豐是全國速度最快、服務品質最好的速遞公司。
然而香港在國家包括大灣區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角色,仍然是獨一無二,不可或缺的。例如香港擁有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這三大中心地位優勢,再加上與國際接軌的健全法制,年輕一代大可發揮「超級聯繫人」的角色。至於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亦可發揮各自優勢互補,扮演不同角色,錯位發展,例如深圳具有強大的研發能力,可快速將一個創新理念化作「原型」產品,其他城市則在批量生產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等。
粵港澳大灣區的崛起,確實將為三地年輕一代創造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大平台,三地青年人才均可在此發揮所長,為實現夢想、創造美好明天、貢獻國家、回饋社會而努力。 共和國之旅青年築夢基金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