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何以「港獨」橫額拆不了?/何啟明

時間:2017-09-12 03:15:57來源:大公網

  2017年開學伊始,「港獨」問題又被炒得熱烘烘,成為立法會開局的熱身賽。在中文大學本部的文化廣場上,「香港獨立」的橫額被高高懸掛,旁邊的「民主牆」貼滿支持「港獨」的海報與標語。有同學看不過眼,把那些「港獨」海報撕下,被負責管理文化廣場和「民主牆」的學生會阻止,說是妨礙言論自由;有同學打印了「中大學生會不代表中大」的單張貼在牆上,又被要求不要遮着貼滿牆的「港獨」海報。但哪裏來的位置呢?同學開始和學生會的幹事爭論,中大學生會前會長周同學又粗口滿天飛兼以「支那人」辱罵;又接着「圍堵」學生事務處,要求中大暫停清拆橫額的行動,中大副校長吳基培及後承諾,會先與學生會溝通,並在達成共識前,不會派人拆除物品,一周後再議……

  「共識」?作為中大舊生和校董,我實在想不明白校方與「港獨」有何「共識」可議。「港獨」逾越了基本的國家主權原則和法律底線,沒有任何「可議」之處。一般的香港市民乃至那些盼望中華民族團結興盛的中大先賢們,根本不可能認同,遑論達成「共識」。

  試想像,如果有同學在校園盜竊被捕,同學接着圍堵保安組,要求討論盜竊是否真的不道德,甚至拉扯至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下貧富懸殊不均,劫同學的「富」濟自己的「貧」有「正當性」,這可以被接受嗎?作為成年人的學校管理者,根本不可能被這些「柴娃娃」的歪論嚇倒,一定會盡快處理,按校規和法律處理;但當「偷竊」的是國家主權、討論的是「分裂國家」的時候,校方竟然是猶豫不決,要「祈求」和同學達成「共識」的時候,我不禁想到,對莘莘學子的愛護,在這個時刻已變質成沒有原則的「溺愛」。

  三字經中都有雲: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教與學是各有權責,互動雙向的過程。作為老師,在學術與品格的教育過程中,沒有嚴守原則,是辜負了社會和父母的期望;如果環境配套有了,學子不願學習是十分不應該的。我們對學生的愛護是基於期望他們日後貢獻社會,繼續讓香港發光發亮,否則社會沒有義務對他們給予無原則的「包容」。

  在1970年代,中大學生即使激進,他們講的是「認中關社」,做的是保衛釣魚島;四十年後的今日,某些極端的中大學生說和做的竟變成了「香港獨立」和「XX老母」,我們這一代的中大人又怎對得起中大先賢呢?

  我想,這十八字的三字經,真的值得中大校園的每一個人重讀和反省。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中文大學校董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