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香港要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領先優勢,從而打造好國際教育樞紐。\大公報記者林少權攝;右圖:香港正打造「留學香港」品牌,其中5間大學躋身世界百強,優勢明顯。
今屆特區政府上任三周年,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早前接受《大公報》訪問時強調,香港的高等教育要維持在全球的競爭力,需要把握人工智能應用的發展趨勢,取得領先優勢及脫穎而出,維持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及多元化,從而打造好國際教育樞紐,推廣留學香港品牌。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去年施政報告宣布成立「數字教育策略發展督導委員會」,大力在中小學推動STEAM(科學、科技、工程、藝術及數學)教育,積極裝備學生,迎接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蔡若蓮表示,教育局正推動人工智能應用於輔助教學上,讓學生盡早接觸人工智能,期望藉此提升教學成果。\大公報記者 古倬勳
國際高等教育機構QS日前公布「QS世界大學排名2026」,香港共有9間大學上榜,其中5間更躋身世界百強。蔡若蓮認為,排名反映香港在教育質素、競爭力等方面呈現不同優勢,尤其是香港高等教育的國際化及多元化,擁有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和科研人員。她提到,今年八大院校的初步收生情況顯示,非本地生的申請個案是以倍數上升;以百分比計算,來自海外學生的申請升幅比內地的申請較多,數據令人鼓舞。現時有不少來自歐美地區的學生來港留學,教資會也特別撥款鼓勵各大學前往海外招生,除了歐美,有些院校也特別前往東盟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選取最優質的學生來港就學。
國際教育年會將在港舉行
本學年起,八間資助大學的非本地生限額放寬至40%;特區政府致力透過不同渠道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吸引更多海外學生來港求學。蔡若蓮說,過去一年教育局及各院校分別參加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暨展覽,以及前往歐美參加全球三大高等教育年會;明年的亞太國際教育協會年會將在香港舉行,由香港中文大學承辦,預計來自全世界超過2000名大學高層代表及教育部門首長將來港參加,強調推廣留學香港品牌不但要走出去,也要讓人進來。
近期美國政府一度宣布禁止哈佛大學招收國際留學生、對哈佛國際生實施簽證限制,以及要求學生簽證申請者公開社交媒體賬戶供審查等措施,美國留學政策的混亂影響外國學生赴美升學的計劃及意願,香港多間大學亦宣布不同措施,支援受影響的外國學生來港求學。蔡若蓮提到,香港的八大院校校長會國際化小組一直留意全球的教育發展情況,在哈佛事件發生前,教育局便聯同八大院校構思一系列措施吸引海外學生來港就學,在事件發生後各院校立即響應政府,為受影響的外地學生提供便利措施,例如協助受影響的學生轉移學分,讓他們繼續原有學業。
哈佛事件後 八大速攬尖子
根據教育局提供的資料,截至6月26日,各教資會資助大學共收到約850宗與海外高等教育政策突變相關的轉校查詢;港大向相關申請者共發出16份錄取通知書、中大發出3份、科大發出15份、嶺大發出2份。科大在上月24日表示,已向6名獲取錄哈佛或在校研究生發錄取通知,其研究領域涵蓋科學、科技、人文學科及跨學科領域等,當中5名來自巴基斯坦、格魯吉亞和內地申請人已接受錄取。蔡若蓮重申,香港會把握每一個搶人才的機會,學生正當的學習權益絕不應受到地緣政治等因素影響。
在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的同時,特區政府亦正加強不同配套。在宿舍方面,特區政府早在2018年成立宿舍發展基金,協助教資會資助大學興建新宿舍,資助大學獲相當於建造費用最多75%的非經常補助金,以供興建15個學生宿舍項目,增加合共約13500個宿位,目標是在2027年或之前陸續落成。蔡若蓮指出這個數字對於香港高速發展的高等教育規模來說仍然不足,為增加大學宿位,教育局聯同發展局今年起實行先導計劃,在規劃、地政、建築圖則審批方面拆牆鬆綁,鼓勵市場以自資和私營方式改裝酒店或商廈為學生宿舍,各院校反應頗為積極。政府亦鼓勵透過公私營合作,鼓勵院校通過在私營市場以租、買或合作形式,於短時間內提供更多宿位。
北都大學城藍圖明年公布
去年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在北都預留至少80公頃用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鼓勵本地專上院校與中外知名院校開拓更多品牌課程、研究合作和交流項目,政府明年公布「北都大學教育城藍圖」,以決定大學城用地和進駐院校數量。蔡若蓮表示,未來數年當局會加快及更有系統地推進「北都大學教育城」的建設,期望有更多民間及私人企業的合作項目,讓本地的大學透過與內地、海外的大學及企業合作等不同渠道開拓資源,從而推進香港國際教育樞紐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