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馬欣欣老師
「我期望通過鼓勵學生參與不同的活動,令尊重、關愛、感恩、共融、團結的正能量精神扎根香港社會,並代代相傳。」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一中學教授生活與社會科、公民、經濟與社會科的馬欣欣老師任教逾32年,一直堅守從一而終的信念,保持對學生的關愛之心,以「教學相長」的精神不斷提升自身教學水平,更加用言傳身教的方式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
「恩師帶給我很深遠的影響,雖然她現在已經在天上了,但我還是會常常想起她。」在成長的道路上,馬欣欣老師受到了恩師,另一位馬老師的照顧和幫助。「我小的時候連書包都沒有,惠康的塑料袋就是我的書包,回到學校就會被同學笑。」馬老師回憶說,那時家人並沒有時間顧及她的心事,恩師對她的引導和鼓勵就如幽谷裏的一束陽光,照亮了她的心,不僅會耐心聆聽她的傾訴,亦會細心調解她與家人的關係,更為馬老師的校園生活帶來了許多正能量。
學生做義工 培養同理心
「同學早晨!」時過境遷,當初在教室裏坐第一排的小女孩,已成為一名桃李滿門的老師,會站在學校大門口前,微笑着向每一位路過的學生打招呼。馬老師表示,當看到害羞的學生漸漸懂得回應並主動向她打招呼時,內心都會感到無比的喜悅。「同學們的每一個進步和成長對我來說都是一個鼓勵,推動我繼續積極在教育行業裏耕耘。」
留意到校內新來港的學生面臨語言交流、課業、文化差異等方面的挑戰,馬老師成立了「海豚小組」,鼓勵「小海豚」們互相合作交流,練習粵語和英語,建立自信,更快融入香港社會。馬老師指,畢業後入讀大學的「海豚之友」會回校為「小海豚」補習英文和粵語,更分享自己成長和學習的經驗。被問到為何叫「海豚小組」時,馬老師表示:「海豚性格溫柔、聰明伶俐、適應力強、外形可愛。」她期望「海豚小組」團結互助、相親相愛的精神能夠一直延續,成為這個集體最溫暖的基因。
海豚室的牆上畫着栩栩如生的海豚,每道色彩都是由「海豚小組」的成員們親手留下。「海豚小組」的副隊長、中五學生吳綺薰來港僅1年時間,已經能講一口流利的粵語。她表示,馬老師有空時會去海豚室和他們一起吃飯聊天,不僅聊學業,亦聊家庭生活、人際關係。「馬老師像家人一般關照我。」
校園生活之餘,馬老師還會鼓勵學生參加義工活動,通過探訪護老院等經歷培養學生對他人的尊敬之心和同理心。馬老師透露,學生們在一個月的時間內,用午飯時間精心設計和籌劃與老人家互動的遊戲。在護老院內,更有學生穿着聖誕老人的衣服,同老人家一起度過了一個難忘的節日。籌劃者之一的吳綺薰表示:「我在遊戲時看到老人家們也十分開心和享受,這給了我很大的成就感,亦明白關愛、尊重和同理心的重要性。」
帶領學生赴內地 了解國家發展
除此之外,馬老師為培養學生們的愛國情操,會透過不同的交流團帶領學生前往內地城市,了解國家的歷史文化以及創新科技的發展現狀,更會鼓勵香港學生與內地學生加強交流,在合作互動中建立情誼,在潛移默化中建立國民身份認同。
雨過天晴,一如馬老師在鏡頭下流露出的爽朗笑容。她的故事和情操讓學生們知道,縱使前路漫漫,總有人願做一盞明燈,照亮少年的心事;亦做一把大傘,守護萌生的春芽;更做堅實的港灣,擁抱澎湃的浪花。 大公報記者 陸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