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國際銀行的發展機遇/渣打集團主席 韋浩思

時間:2017-09-11 03:15:32來源:大公網

  圖:渣打集團主席韋浩思

  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國際銀行的營運一直面臨種種挑戰。過去十年,我們經歷了經濟增長放緩、全球貿易疲弱、利率低迷、監管趨嚴,以及包括來自金融科技領域日趨激烈的競爭。而近期關於全球化的政治爭議及在西方尤其突出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令形勢更為複雜。

  然而,我們不應受到這些挑戰窒礙向前,尤其是目前正處於形勢轉好之時。經濟展望自金融危機以來首次上調,今明兩年全球經濟增長可望改善,全球貿易加速前進,增速更有望超過全球生產量。儘管美國已退出籌劃中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但貿易保護主義至今尚未演化成損害全球貿易的實質行動。

  地緣政治仍存不確定性

  美國聯儲局已經開始加息,在執筆之時,其他主要中央銀行也正考慮開始把貨幣政策正常化。一些政府和監管機構對銀行的看法也出現了變化。如美國財政部和金融穩定委員會正檢討金融危機以來推出的規例,意味着他們願意重新審視某些帶來了預期以外反效果的法規。銀行現時更為穩健,且擁有更多資本,也正投資於新科技以提高效率和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不過,我們仍面對不少阻力,切不可自滿。眾多發達經濟體的實質工資停滯不前,生產力疲弱,經濟增長仍低於過往的趨勢水平。此外,重大的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它們的加劇或爆發可能導致市場信心下挫。

  我們正面臨兩方面難題。首先,面對諸多不確定性,各國當局應採取什麼措施推動經濟更強勁及更具持續性地增長?其次,國際銀行又能如何作出貢獻?

  須繼續加強內部轉型

  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的決策者,應繼續混合採用合理的貨幣及財政政策,包括維持金融穩定的措施和必要的結構性改革。此外,維持當前有效的多邊合作框架亦非常重要。

  就國際銀行而言,我們必須持續提升業務表現和應對自身挑戰,為投資項目和全球貿易提供融資,以更好地支持環球經濟增長。我們還須繼續加強內部轉型,建立能持續創造經濟價值的商業模式。

  作為全球其中一個最大的經濟體,中國正追趕美國成為全球自由貿易的領導和贏家。中國已成為全球貿易大國,在全球貿易中的佔比已由十年前的約9%,升至2016年的接近14%。

  中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亦體現在政策層面。美國一邊廂退出TPP,但另一邊廂,中國則正積極推動達成其自身的區域協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相關協定覆蓋國家佔全球生產總值三分之一,製造業亦可望因貨物關稅撤銷而大幅受惠。儘管這些好處未必及得上TPP,但仍受不少國家歡迎。

  不過,提到中國最大的倡議,必定是「一帶一路」。這是推動全球貿易和投資及加強東西方連接促進全球化的一股主要潛在力量。中國已與全球超過3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六條主要貿易走廊簽訂合作協議。「一帶一路」沿線連接亞洲、中東、非洲和歐洲的經濟體,佔全球人口約60%和全球生產總值的30%。

  可幸的是,中國並非新興市場中唯一倡導經濟改革的國家。過去十年,一系列循序漸進的市場改革,在改善經濟管治的同時,亦同時令經濟和金融體系較上世紀90年代末期的危機時期,甚至是2013年聯儲局暗示即將減慢購買資產的「縮減恐慌」(Taper Tantrum)時期更為穩健。

  雖然如此,很多新興經濟體仍須主動應對自身弱點,尤其是近年因企業和家庭負債大幅增加而出現的問題。中國在這方面尤其突出,企業負債已超過其生產總值的160%。中國當局也意識到這問題,並正採取措施應對。

  提供融資支持實體經濟

  在當前形勢下,國際銀行的作用至關重要。我們應成為一股正面力量,其中一個角色是支持全球貿易和投資。我們向客戶和政府輸出專業知識,並為企業提供融資,促進經濟增長。

  英倫銀行和國際結算銀行經濟師近期一項有趣研究亦證實了這一點。研究顯示,外資銀行在新興經濟體中的業務令當地企業出口大幅增加,反映金融全球化有助貿易全球化。

  這一發現與我們作為國際銀行的業務經驗完全相符。事實上,這也是渣打銀行的經營之道─我們在過去逾150年在全球近70個國家經營業務,而目前已參與超過40個「一帶一路」相關項目。

  由於國際銀行在多國均有業務和關係,他們能更好地幫助客戶克服資訊不對稱和減低貿易相關風險,亦有優勢應對執行上的問題和適應不同的文化習俗和商業模式。這正正反映出國際銀行和跨境貿易之間的聯繫,是驅動投資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解國際銀行角色的基礎。

  銀行家們經常被問到:他們做了哪些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答案很簡單。我們通過為貿易和投資提供融資來支持實體經濟,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但我們並不把這個角色視為當然。為了實現我們對業務、客戶和營運市場的目標,我們必須繼續努力確保自身穩健發展,包括建立具有高道德標準的企業文化。

(原文刊於The Banker,內容曾略作刪改)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