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八日,中印兩個外交部各自宣布,洞朗地區邊境對峙終結,印度軍隊撤出該地區。雖然箇中細節並無完全公布,但好歹這個持續兩個多月的戰爭邊緣對峙事件,終於告一段落。不過,稍有常識的人都會明白,這只是中印之爭的其中一個小回合而已,絕不意味着兩國關係從此步入坦途。
分析一個國家的地緣政治動向,至少要從三個方面來分析:實力、行動、意圖,三者缺一不可。實力和行動最為客觀可見,尤其在今天遍布偵察衛星和無遠弗屆的媒體搜羅採訪之下,但意圖就不是那麼顯而易見了,所以往往被人們所忽略。美國有滅掉任何一個鄰國的實力,但明顯沒有這個意圖,因此光是分析實力和行動是不足夠的,甚至是帶來誤導性結論。筆者在八月二十三日的本欄目文章中提到,印度不是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的敵人,它沒有「和平演變」中國的政治野心,頂多就是搭便車心理,萬一中國出現變局,它就順手牽羊撈好處,這是屬於意圖分析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意識形態上講,印度應該是中國最不應開打的一個國家。但是與此同時,印度尤其是政治精英們的偏執狂和頑固心理,卻是令中國覺得最為頭疼的一個鄰國。內地很多評論認為,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為邊境打出了幾十年的和平。但筆者的理解卻完全不同。中印之間的邊境大規模軍事衝突,並不是只有1962年一次,而是至少有三次:
中印三次軍事衝突
首先,在1962年印度戰敗後,印度不僅沒有因此而在邊境爭議地區收縮,反而把陸軍迅速擴大了一倍多!並且迅速把軍事力量重新推進到中國軍隊後撤的地方。換言之,這場軍事戰鬥沒有起到戰略阻嚇的作用。
接着,在五年之後的1967年,印度軍隊毫不猶豫地經錫金越境進入中國,公然在中國邊防哨兵眼皮底下拉鐵絲網而重劃實際控制線。本來在1962年戰後,解放軍在東西兩線主動後撤脫離兩軍接觸,但在印度入侵錫金後,兩軍又不得不直面對抗。然後,中印兩國邊防軍終於在中國與錫金交界處的乃堆拉山口直接交火,雖然作戰範圍沒有1962年那麼大,但是雙方把炮兵團都用上了,直接把開炮射擊落彈點打在對方控制的領土範圍內,這個作戰規模已經遠遠超出了1969年的中蘇珍寶島之戰了!戰後結果如何?印度不但沒有後退,而且加強對錫金的控制,1975年徹底吞併之,為今天這場洞朗對峙埋下了伏筆。
最後,在1986至87年,雙方又在藏南地區發生大規模對峙,雖然沒有交火,但是印度陸軍毫不退讓,動用蘇製大型直升機,把一個旅級單位的山地戰部隊連同坦克,迅速空運到當地,擺出一幅決戰的架式。雖然後來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破冰前往北京訪問,為這場對峙降溫,但同一年印度乾脆把侵佔的藏南地區升格為「阿魯納恰爾邦」,還是絲毫沒有退讓,反而步步強化。
從這三次規模不小的軍事衝突和對峙來看,印度都沒有表現出任何妥協退讓的態度。中國完全無法通過談判而把中印邊境問題徹底解決,因為印度方面幾十年都要麼拒絕談判,要麼拒絕妥協,使得印度精英在處理對華邊境問題上表現得遠比越南、俄羅斯甚至日本還要頑固麻煩。
警惕印度「短炒」功利心態
談判不行,那麼加強經貿關係來紓緩敵對關係吧。誠然,中印兩國貿易量與日俱增,但是,世貿和印度政府商業及工業部的數據顯示,從1995年到2009年,WTO成員國共啟動了761次針對中國的反傾銷調查,印度一國居然就佔了其中的131起。2017年上半年,中國商品共遭到全球15個國家的37起貿易調查,其中印度發起的調查數量為12起,佔了三分之一!生意是要做,但不要對生意所帶來的地緣政治效果有太大的期望。印度是一個對華死磕到底的國家。
剩下的只有戰爭。但是,僅憑一兩場規模有限的局部戰爭,想要達到震懾敵人而使其畏懼與我再戰的長期戰略效果,談何容易。這種戰略思路可能適用於交戰雙方綜合國力和體量差距比較大的國家,例如1982年馬島戰爭,英國就把阿根廷給震住了。但對於印度這些體量龐大的國家來說,不容易做到的。一來它在(低端)人口紅利之下,承受得起巨大傷亡。二來它的政治體制有利於棄車保帥——戰敗大不了換一個內閣和執政黨,國民的怨氣是集中在政黨輪替下的政府身上,而不是整個國家整個體制走向崩解。換個總理換個內閣,喘息之後,又重整旗鼓再來了。
從長遠看,時間肯定對中國有利,印度尤其軍方也心知肚明,所以才用「短炒」策略來打斷中國「長揸」策略,所謂「短炒」,非常冒險,但在對1962年戰敗報仇心理外加「兼則馬尼─朗久綜合症」(形容印度精英對中印邊境線的劃分存在一種一切我說了算的非理性心態)發作之下,他們會按捺不住打一仗的衝動,這是中國必須有所準備的。
(系列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