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一場近十年來最大規模的「白人至上主義」集會和騷亂,將弗州夏洛茨維爾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推進輿論漩渦。特朗普模糊不清的表態、搖擺不定的立場,令事態持續發酵,演變成影響全美的政治性事件。特朗普再次成為各方批判的焦點,其影響大有取代「通俄門」醜聞之勢,成為其總統任上又一大污點。
此類事件本不該發生。種族主義是美社會根深蒂固的頑疾,一百五十二年前的南北戰爭,摧毀了奴隸制,白人與黑人在法律上實現了平等。但實際上,真正的平等從未到來,黑人等少數族裔被歧視、被隔離、被屠殺的事件依然層出不窮。由於有美在全世界引以為傲的自由、民主、人權普世價值觀的約束,美種族主義思潮多在地下暗流湧動,並不敢公開擺上枱面,在社會上公開煽動種族仇恨,不僅會受到道義上的譴責,還會受到法律的嚴懲。
然而,近年來,美極右勢力抬頭,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思潮加劇。就其深層次社會原因而言,一方面,「九一一」事件、金融危機導致經濟不景氣,製造業萎縮,白人對社會心生不滿;另一方面,移民潮帶來少數族裔人口增加,與白人人口老齡化、少子化形成巨大反差,白人把怨氣發泄到外來移民頭上,形成「排外潮」。
就政治層面而言,特朗普的出現給種族主義注入一針催化劑。競選期間,特朗普趕走非法移民、修建美墨隔離牆的極端言論,受到低層白人藍領的熱捧。上台後,特朗普頒布「禁穆令」、收緊移民政策等極端舉措大獲白人支持,客觀上強化了白人的優越感,刺激種族主義思潮浮出地面。
類似事件即使發生了,也本該及時得到制止。過去。美雖不時發生針對黑人等少數族裔的歧視、仇殺事件,但多為個案,還從未發生像夏洛茨維爾鎮這樣公開煽動種族仇恨的集會和動亂。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特朗普若從一開始就為事件定性,旗幟鮮明持反對白人至上主義,事態或早就得到平息。但遺憾的是,特朗普在此重大原則問題上喪失了立場。首次發言即以「雙方責任」譴責騷亂,第二天迫於壓力,改口譴責白人至上主義者、新納粹主義和三K黨,第三天又再次改口,重彈「雙方責任」的老調。特朗普的態度,無疑是在為種族主義者撐腰打氣,給社會帶來的衝擊和傷害絕不亞於騷亂本身。
特朗普態度何以反覆?根源在於其「美國優先」的治國理念。「美國優先」,實質上是「美國人優先」。從其對待移民的態度及上台後採取的各項措施看,「美國人優先」不乏「白人至上」的成分。若政治一旦被種族主義綁架,美國社會將永無寧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