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兩位全運會義工林明明(左)與陳嘉琪同樣在劍擊賽事中負責觀眾服務工作。\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第15屆全運會如火如荼展開,為確保賽事順利開展,香港賽區早前選拔出1.65萬名來自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義工,組成香港歷來最大的義工團隊。在這些香港「小海豚」中,有擁有十八年經驗的資深義工,自2008年北京奧運加入義工行列至今,一路以熱情服務收穫感動;亦有年僅16歲的中學生做足準備,希望令各地來港觀賽的旅客,對香港留下熱情親切的第一印象。\大公報記者 王亞毛
林明明:喜歡一句「辛苦晒」
「義工服務已經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頁,每一次參與都是珍貴的回憶。」資深義工林明明向記者分享自己長達18年的義工經歷,從2008年北京奧運,到正在舉辦的全運會,她用行動詮釋「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精神。
林明明的義工緣始於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當時她去澳洲探親,正趕上奧運,「當時看到那些義工,每個人除了親切的笑容,更帶着一種光榮和驕傲的光彩,我當時很受觸動。」她下定決心,當中國舉辦奧運時,一定要去做義工,最終等到北京申奧成功,她經過多重考試,從7000多人中脫穎而出,在2008年成為250名前往北京的香港義工之一。
難忘京奧市民熱情
林明明回憶,當時曾在奧運村負責後勤服務,後轉至媒體中心工作,從開幕堅守至閉幕。奧運期間,北京民眾對義工的敬重讓她銘記至今。當時義工需自費往返機票、並需交費住宿,一次她與同伴結束工作後坐的士返回奧運村宿舍,司機得知他們是自費來京服務的香港義工後,竟然即刻將咪錶收起來,「他當時說『我不可以讓你免費,但我就收到這裏為止』,令我們特別感動,本以為做義工服務自己開心就好,沒想到非服務對象都對我們態度這麼好!」
此後多年,林明明先後參與廣州亞運、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等多項大型賽事的義工服務,還曾帶領香港義工隊赴山西參加全國青年運動會的義工工作。
支撐林明明長達18年義工路的,是服務對象的一個笑容、一句「辛苦晒」,也是幫助他人後的內心充實,「最重要是一個『服務心』,不計較回報」。此次她負責劍擊賽期間的驗票、接待及觀眾服務等工作,「國家信任香港才會給予承辦機會,我們要以最好的狀態展現香港形象。」
陳嘉琪:展現青年人的熱情
中五學生陳嘉琪今年16歲,卻已擁有六年義工服務經驗。從小學時期的長者探訪到即將參與的香港全運會義工服務,她以飽滿的熱情和扎實的行動,在奉獻中收穫成長與感動。
陳嘉琪的義工之旅始於小學五年級,最初是跟隨學校和女青等機構參與活動,「小學時就特別喜歡與人聊天,幫助別人的時候好有成就感。」一次班級安排的長者探訪中,她憑着活潑的性格與長者暢談甚歡,老師稱讚「想不到你『把口咁勁』,令長者這麼開心」,更讓她堅定了繼續做義工的想法,後來她又參與校內外各項義工服務,包括參與龍舟、排球、籃球等運動項目的服務,累積了豐富的服務經驗。
義工服務將心比心
義工服務不少經歷讓陳嘉琪印象深刻和感動,她一次社區家訪,初時服務的長者抗拒溝通,但在幾位小義工的堅持下,大家一起食飯飲茶,長者也慢慢打開心扉,願意講出自己原生家庭重男輕女的回憶,和曾患抑鬱症的痛苦經歷,「當長者主動分享自己傷痛時,我作為義工,也深深感受到被信任的重量,也更讓我明白,義工服務就是將心比心,真正站在他人角度思考,服務才有價值。」
對於義工服務的意義,陳嘉琪有自己的理解,「我認為義工服務不是追求名利,而是追求其中的意義和樂趣。」
在此次全運會期間,陳嘉琪負責劍擊賽的觀眾接待、問題解答等工作,她做好各個方面的充分準備,包括提前下載翻譯軟件,以幫助非中英文國家的旅客,並提前熟悉場館出口及地鐵路線,確保能解答觀眾疑問。「能參與這一歷史時刻,不僅是我的榮幸,更是港澳與內地團結的見證!我希望讓內地以及其他國家的觀眾,看到我們香港青年待人接物的熱情,以及香港辦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