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入八月,安倍便迫不及待地親自「操刀」,對內閣進行了「大手術」,試圖絕地反擊,挽救不斷暴跌的民意。 屈指算來,這已是安倍二○一二年十二月上台以來進行的第四次「大換血」。在新內閣名單中,十九名閣僚只有五人留任,其他十四人均為新面孔,「換血」規模、人數創下歷史之最。安倍對內閣進行史無前例的大改組,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其確實遇到了史無前例的大麻煩。安倍此次動作着眼明年總裁連任布局,事關「修憲大業」鋪路,是爭取民心、實現鹹魚翻生的最後一招,頗有點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悲壯意味。 安倍第一刀首先砍向獲民眾「差評」的「問題閣僚」。文部大臣、農林水產大臣、法務大臣任職期間有不當言行,均被解職,內閣官房副長官荻生田光一因深陷加計學園醜聞被從內閣調整至自民黨內任職,再加上先前辭職的女防衛大臣稻田朋美,原內閣中的「腐肉」被悉數剔除。 為改變「只用自己人」、獨斷專行的形象,營造執政黨內團結氣氛,安倍刻意招攬了一批原本與其保持距離的「批評型」人物入閣。政策相對溫和的「岸田派」獲得重用,出任內閣要職,包括小野寺五典任防相、河野太郎拜外相、松山政司任一億總活躍相等等。其中新外相河野太郎是前自民黨總裁河野洋平之子,曾明確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及政府的核電計劃。 另一重量級「批評」人物是新任總務相野田聖子。十九年前,年僅三十七歲的野田曾被時任首相小淵惠三招攬入閣,成為當時最年輕及唯一女性閣僚,安倍再度出山後,野田被委任為自民黨總務會長,僅次於總裁。野田一度被視為最有力問鼎首相大位的女性,並在二○一五年試圖挑戰安倍。野田一直與安倍保持距離,曾多次抨擊其安保及人口政策,並質疑安倍品行,指責其「驕傲自大」。 「批評勢力」入閣並不意味着「歸順」,特別是「岸田派」執掌國防、外交要職,可能會對安倍極右政策形成牽制,影響安倍的執政效率。 此次改組中,倍受關注的是外相岸田文雄的動向。按照安倍安排,在外相位子上任職多年的岸田文雄轉任自民黨政調會長,負責黨內的政策制定。岸田雖然失去了外相大位,卻獲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間。另一重量級人物麻生太郎獲留任副首相兼財相,權力猶存。安倍藉改組內閣為明年連任掃平道路的企圖未必能實現。 安倍新內閣外表光鮮亮麗,內在矛盾重重、暗流湧動。安倍能否藉「換血」實現救亡,前景並不樂觀。弄不好救亡不成,反為自己掘了個墳墓,被對手取而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