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關注的廣深港高鐵香港段「一地兩檢」安排終於出爐,屆時高鐵在通關方面將採用深圳灣口岸「同層兩檢」模式,市民和旅客只需在同一樓層,便可完成入境或出境手續。這意味着作為廣深港高鐵最重要的軟體配套「一地兩檢」方案最終塵埃落定,依此安排,發揮高鐵最大效益、增強香港未來競爭力,指日可待。
常言道,「高鐵一響,財富飆漲」。當今時代,高鐵已經毋庸置疑地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強勁引擎,不僅有效緩解了運輸壓力,還促進了區域經濟的互通互融。某種程度上,高鐵的速度就代表着區域經濟發展後勁的力度。
高效通關令民眾受惠
而廣深港高鐵的開通,對於香港扮演好內地與世界「超級聯繫人」角色而言,無疑正是一大助力。尤其是廣深港高鐵與武廣高鐵、京廣高鐵相連貫通之後,香港即被納入全國高鐵運輸的大動脈,其經濟腹地決不局限於毗鄰的珠三角地區,而完全可以利用高鐵形成的「虹吸效應」,直接吸收內地優質的人才、資金等生產要素。而交通物流之暢通,亦將帶動旅遊業、會展業等隨風起舞蓬勃發展,屆時相關從業人員乃至普通民眾都將從中受惠。
當然,這一切得以實現,關鍵在於「效率」之落實。眾所周知,高鐵之價值在於「高速」。短短幾十公里路程,倘若乘客席不暇暖,又要辦理過關手續,分分鐘比乘坐廣九直通車需時更長,到時高鐵變成「慢鐵」甚至「廢鐵」,八百多億元建造費自然就打了水漂。
香港向來是最講究效率的地方。一直以來,她留給外界最典型的一個印象,便是繁華都市中行色匆匆的人們,步履急促,極少閒談。這種快節奏生活中培養出來的勤快品質,不僅讓這個美麗港灣常葆青春活力,創造了無數經濟奇跡,還在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對內地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以鮮活的事實詮釋了「效率就是生命」。
可以說,國際權威機構每年將香港列為全球競爭力前列地區時,「營商效率」往往就是香港最大的得分點。從這一點看,為了方便乘客、發揮高鐵效益、提高香港競爭力而設的「一地兩檢」,無疑是最有利於香港的措施。
實際上,「一地兩檢」並非什麼新鮮事,不僅早見於美加及歐洲地區,香港亦早有先例可循。深圳灣口岸的「一地兩檢」模式實行已經十年,一直運作暢順,相安無事。這樣一個已經證明行之有效的制度,被採納用於廣深港高鐵之中,顯然是順理成章、合乎邏輯之事。
這種情況下,還有人試圖將「一地兩檢」上綱上線,甚至視為洪水猛獸,其目的昭然若揭,無非是為個人政治利益增加一些籌碼,卻為此不惜阻撓兩地合作,破壞營商環境,犧牲香港之整體利益。
蘇州過後無艇搭
「蘇州過後無艇搭」,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大會講話中,引用這一俗語,勉勵香港要珍惜機遇、抓住機遇。這一淺顯的道理,其實便是發展的箴言,值得所有真正關心香港發展的人士深思自省。
倘若繼續在高鐵話題上議而不決、拖拖拉拉,甚至在「一地兩檢」制度安排上屢屢設卡加以阻撓,無疑是畫地為牢,閉關自守。最終好比車之失一輪,鳥之失一翼,讓廣深港高鐵基本廢掉一半「武功」,亦導致香港與急起直追的機會再次擦肩而過。
而倘若能發揮「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獨特優勢,踩準發展的鼓點,把握機遇的脈搏,那麼,香港可以搭乘的,早已不只是「蘇州碼頭的小船」,而是發揮全球經濟引擎作用的「中國號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