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美國將退出旨在對抗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在美國與國際引起軒然大波。其實,共和黨政府上台之後會在氣候問題上倒退,已經見怪不怪。當年小布什上台後退出京都協定,已有前科。在大選中,特朗普就把全球變暖攻擊為「騙局」。
對大部分共和黨支持者來說,特朗普此舉乃履行競選承諾。煤礦工人等看到了重新就業的機會,會繼續支持特朗普,鞏固其基本盤。對石油與天然氣產業來說,此舉更是解開束縛。特朗普對美國化石能源的開發鬆綁,會徹底改寫國際能源結構的版圖。退出消息宣布後,華爾街股票大升。這說明,雖然自由派佔優勢的美國傳媒對此一致鞭笞,但在美國內部的實際支持度,卻不能低估。
事實上,退出協定不但對美國有短期可見的利益。長期而言,全球變暖是對世界政治經濟的一次大洗牌,對美國來說則是利好的一方。北極冰層融化,北極圈附近大片凍土將會變為適宜人居與農業的土地。在北極圈擁有領土的俄羅斯、加拿大、格陵蘭和美國(阿拉斯加)等將是大贏家。穿越北冰洋的北方航道的戰略重要性已被熱議,扼守白令海峽與阿留申群島的美國將在這條新的「世紀航道」中獲得重要經濟與戰略利益。
氣候問題關乎美國領導力
但正如共和黨建制派羅姆尼所言,特朗普此舉影響的不光是全球變暖的氣候問題,而是美國的「領導力」的問題。
首先,簽訂了協定卻退出,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外交信譽。美國外交有個特點,就是政府(總統)簽訂的協定,還需要國會的確認;國會不確認,就不能算在法律上正式承認了協定。這是美國從立國開始建立的傳統,一直遭到其他國家的非議。但美國總統通常會用總統行政命令的方式,繞過國會的確認,很大程度上保證這些協定的執行。奧巴馬簽訂《巴黎協定》後,沒有經過國會確認,這是因為獲得共和黨佔多數的國會批准有難度,所以只是用行政命令推行。這為特朗普「退出」協定帶來便利。在總統換屆時,新總統雖然可能不承認舊總統的一些協定,但一般採取非常審慎的態度。像特朗普這樣全面「回滾」奧巴馬的外交協定的現象,歷史上則沒有先例。
尤其對《巴黎協定》這種由美國主導,動用了大量外交資源而達成的全球性協定,到頭來美國卻主動退出,影響更為惡劣。其他國家不禁認為,美國的保證是不可靠的,從此不再信賴美國。這對美國外交信譽的傷害,比退出TPP還嚴重。雖然特朗普爭辯,《巴黎協定》有退出條款,規定加入條約者可以退出。但這無法挽回美國的外交信譽。
其次,特朗普此舉盡顯「斤斤計較」「自私自利」的小商人本色。全球變暖是事實,美國在這個變化中或會受益,但「大洗牌」中必然有很多國家利益受損,尤其是太平洋小島國家會被上升的海平面淹沒,非洲國家會因更加乾旱而不適宜居住。特朗普不但拒絕採取措施阻止變暖,還趁此機會對美國答應捐助給發展中國家對抗氣候變化的資金一筆勾銷,等於不再理會這些國家的死活。
特朗普在演說中批評協定對美國「不公平」。他認為那些國家因變暖而利益受損「不關美國事」,漠視全球變暖是「全球公共財產」的損失,並非美國多排放,就只會美國自己變暖。特朗普此舉,與「輸出環境污染」沒有分別。美國作為世界人均消耗能量最大的國家,在財政上補償給其他國家,實屬責無旁貸。
中國接過全球化大旗
特朗普又指責協定中沒有對中印等國家即時降低排放的要求,對美國「不公平」。但這漠視了如果以人均排放計算,美國都在中印之上;更不用說美國是歷史上排放溫室氣體最多的國家。僅以現在中國排放量比美國大,而指責協定對美國「不公平」,更不公允。事實上,各國情況差距甚大,很難做到絕對的「公平」,但通過妥協達成協定,本身就是對「如何才公平」最好的答案。
特朗普提出「重新談判」,似乎留了後路,但要把過去十幾年的事從頭做一遍,無異天方夜譚。多國已經拒絕重新談判。顯然,這只是逃避減排與出資承諾的藉口而已。
第三,美國主動放棄了對世界的領導地位。雖然世界上沒有一個公認的「領導者」,但在冷戰後二十多年,美國作為首屈一指的大國,又努力推動全球化,確實取得了「實際上的領導者」地位。在中國推出「一帶一路」倡議後,美國明顯感到世界領導權旁落的威脅。奧巴馬提出的TPP與全球對抗氣候變化,都是推動全球化的重要環節。尤其是後者,更是塑造「人類利益共同體」的重要話語載體,是世界一起協作對抗全球性災難的範例。奧巴馬為此不遺餘力。與中國達成協定,一起加入對抗氣候變化,更被奧巴馬視為自己的主要政績。通過此舉,美國繼續擁有維持領導地位的話語權。
特朗普退出氣候協定,各國一致譴責,「眾叛親離」,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也將一去不復返。就在特朗普宣告退出的第二天,中國總理李克強訪歐,宣布中國將與歐洲一道,繼續遵守與支持《巴黎協定》。中國接過美國丟下的大旗,繼續推動全球化,控制全球氣候變暖。中國能否在未來取得國際領導地位?這相當可能。 旅美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