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日前在青年慶回歸活動中,語重心長地寄語年輕人應該多了解國情,才能把握發展機遇,為實現中國夢盡一分力。
香港年輕一代,不少人被本土思潮誤導,未能明瞭國家與人民有着唇齒相依的關係,輕蔑自己是中國人的身份,實在令遍布全球的炎黃子孫感到惋惜。
當世界各地人民仍在恐襲和動亂的陰霾下生活,香港人仍處於繁榮安定的社會環境,實在有賴祖國作為我們的強大後盾。以位於中東的卡塔爾為例,突然遭到六個阿拉伯國家斷絕外交關係,令這個相當依賴入口的國家盡失預算。今次中東六國跟卡塔爾斷交,固然涉及國際間千絲萬縷的政治較量,然而人民生活大受影響卻是鐵一般的事實,當地人民在超市將糧食搶購一空便是最佳佐證。
同樣是極度依賴入口的香港,倘若失去了國家作為強大後盾,在國際舞台上被刻意孤立,相信卡塔爾人民生活的現況便會如倒模般複製在香港人身上。慶幸的是,中國已非昔日,經歷了多年的韜光養晦,現今已在國際社會晉身泱泱大國之列,相信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貿然跟中國斷絕外交關係,因為這輕率的舉動定會付上沉重代價,稍有政治智慧的國家元首定然不會以身犯險。香港作為國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能夠以中國人的身份在國際間享受禮待,背後委實蘊含了多少代中國人為提升綜合國力的默默耕耘與付出。
法國小說家都德,在其家喻戶曉的名作《最後一課》細膩地描述了法國人在德意志帝國統治下如何珍惜自己國家的文字,流露出那份崇高的愛國情懷。中國人又何嘗不是經歷過那些血跡斑斑的歲月?滿清時期飽受列強瓜分、民國初期軍閥割據及十四年堅苦卓絕的抗戰,好不容易才邁向了一統的中國,難道今天不是所有中國人渴望已久的日子嗎?儘管今天的中國或許仍有不少有待改進的地方,但作為未來主人翁的年輕人是否應主動認識這片孕育我們的土地,並為她的發展出謀獻策?與其坐困愁城地抱着那套不合時宜的本土思潮長吁短嘆,何不放眼國際審視如何把握祖國空前的發展機遇?
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有一個與生俱來的中國人的身份,流着華夏民族的血,更是今生不容改變的事實,故愛惜「生於斯,長於斯」的國家便猶如孝順養育自己的父母一樣是理所當然的事。冀望那些對特區政治有不同意見的政客,能尊重自己中國人的身份,萬勿將自己對國家持有的偏見與錯誤觀念強加於年輕人身上,讓我們的下一代能對自己的國家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識。
政賢力量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