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如何完善金融監管?\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 李慧勇

時間:2017-06-07 03:16:27來源:大公網

  與去年相比,今年宏觀領域最主要的變化莫過於監管的力度明顯加強:一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政府工作報告均把防控金融風險,提高和改進金融監管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二是以銀監會為代表的主要監管部門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來完善監管。

  關於監管,市場的一個共識是監管有助於提升中國的風險防範能力,有助於提升國家的金融安全,中長期對中國金融健康發展非常有利。但伴隨着監管的進行,利率大幅度提升,不少金融機構業務限於停滯,不少企業沒有辦法獲得發展所需要的資金,股票市場也出現了幅度不小的調整,市場開始越來越擔心防風險是否會導致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正確看待這輪金融監管,如何實施這輪金融監管使得負面影響最小顯得非常重要和關鍵。針對市場的關切,筆者認為當前尤其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

  一、規範是為了更好地發展,而不是不發展。從規範和發展的關係看,發展是主要方向,規範整頓是為了更好地發展。在規範整頓的同時,也應該明確創新發展的主要方向,避免相關機構無所適從。從創新發展的動力來看:

  一是來自於市場需求,有需求才有供給,二是來自現有業務或者監管的空白。市場有需求,現有監管條件下不能做,通過創新才能做,這是創新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這和純粹為了逃避監管的業務活動不同,是為了滿足真正待滿足的需求而創新,而逃避監管只是為了逃避監管而創新。在整頓純粹的監管套利的同時,應為有助於解決實體經濟需求的創新留下空間。

  二、自查檢查是暫時的,制度化監管才是真正的常態化監管。中國經濟周期中曾經多次出現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狀況,原因是政府的投資衝動、預算軟約束、財政信貸土地等資源的周期性配給。伴隨着軟約束變硬約束,市場在信貸土地等資源配給方面作用增強,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中國經濟的穩定性顯著增強。

  目前金融業的狀況同樣可以歸結為金融機構的擴張衝動、風險軟約束、缺乏相關的監管和規範,正是考慮到金融無序擴張、偽創新等亂象,國家才下決心嚴格監管、全面監管,但補救式堵漏洞可能只能穩定一時,只有真正的制度化監管法制化監管才能保障金融的長治久安。因此在全面摸排金融風險的同時,應盡快出台包括資產管理、銀行理財、同業業務等方面的法規,明確監管邊界,穩定市場預期。

  整頓時間三個月為宜

  三、避免對這次集中整頓的曲解和片面理解。為什麼進行這次集中整頓,有說是去槓桿,有說是打擊資金脫實向虛,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全面。而從經驗來看,無論是實體還是金融、公共部門還是私人部門,也都無穩定的證據表明槓桿率高低和風險大小的關係。資金流出一個金融市場也可能進入另外一個金融市場,也未必會進入實業。

  因此把去槓桿,打擊資金脫實向虛作為這輪監管的核心要義並不合適,而按照這個核心要義去實施監管也可能會出問題。筆者理解這輪金融監管的核心出發點是防風險,主要的着力點是金融整肅(掌握情況、全面監管、回歸主業)和金融反腐,在了解金融尤其是槓桿業務基本情況下,明確紅線,明確監管責任。如果這個目標達到,基本上就達到了這次集中整頓的目的。

  四、整頓時間不宜過長。從目前實際情況看,很多業務因為監管限於停滯,影響了正常經營,部分依賴於原有渠道進行投融資的企業和個人也受到較大影響。可以預期整頓的時間越長,這種影響會越大,從穩定市場預期以及避免負面影響的角度看,整頓的時間不宜過長,三個月左右最為合適,應盡可能在三季度公布相關的摸底情況,並公布新的業務規範,將負面影響降到最小。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