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不斷豐富\葉建明

時間:2017-06-07 03:15:49來源:大公網

  今年是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周年,香港各界已經開始以各種方式慶祝。總結二十年來的經驗得失,期待接下來的路會更加順暢。

  總結二十年來的經驗得失,不能繞開對「一國兩制」理論和實踐的正確認識。回歸二十年來,在香港基本法的框架內,「一國兩制」實踐整體是成功的。但是,對於「一國兩制」的認識,卻總是「搖搖晃晃」的。可以說,什麼時候香港社會對於「一國兩制」的認識偏差比較小,社會就穩定,「一國兩制」的實施就相對順暢;而一旦對於「一國兩制」有錯誤的解讀和看法,社會就會動盪,二○一四年的「佔中」就是一個例證。

  這些年對於「一國兩制」,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搶奪解釋權。比如最近某些人就指責「一國兩制」變成了「一國1.5制」。在他們眼裏,「國家不管香港,香港不管國家」才是「一國兩制」;九七年前香港怎樣,「兩制」就應該是怎樣。但是,「一國兩制」絕不能「各自表述」,更不能胡亂歪曲。因為香港接下來的路怎樣走,「一國兩制」如何能夠做到不走樣、不變形,首先需要對「一國兩制」這個國策有正確、全面和與時俱進的認識。

  準確理解「一國兩制」關係

  首先我們需要準確理解「一國兩制」設想提出的原意。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政府出於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本着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鄧小平對「一國兩制」的解釋十分明確:「收回後的香港,社會制度不變、經濟制度不變、法律制度基本不變、生活方式不變。」他特別提出,如果下一個五十年我們的政策見效,達到了預想的目標,就更沒有理由變了。

  可見,中央提出「一國兩制」,是基於「對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的考慮」,是「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也就是說,中央在提出這一偉大設想的同時,就令香港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緊綁在了一起。「兩制」與「一國」必須相輔相成,達到平衡,「一國」是前提,「兩制」絕對不能夠威脅「整個國家民族利益與前途」。董建華先生的名言:「香港好、祖國好,祖國好、香港更好。」形象地詮釋了「一國兩制」的關係。

  同時,對新形勢下「一國兩制」的實踐,我們需要正確理解,需要與時俱進。古人雲,「海桑陵穀」「疾如旋踵」,比喻世事發展之快,不以個人意願而停止。古人以「刻舟求劍」的楚人愚不可及的行為,提醒世人動態是永恆的,對任何事物都需要有發展眼光,懂得變通。香港回歸二十年,「一國兩制」實踐了二十年,今天我們再討論「一國兩制」,絕對不可能再停留於二十年前的水平。

  當前世界局勢變幻莫測,地緣政治衝突不時爆發,恐怖主義在全球興起,全球經濟復甦乏力。在中國,成長的煩惱不少,周邊國家影響國家安全的因素明顯增加,「疆獨」「藏獨」等敵對勢力無孔不入,威脅着我們的和平發展。香港,也經歷了「佔中」、旺角暴亂等令中央和香港擔憂的情形,以及「港獨」思潮等冒頭,國家安全遭遇空前挑戰。國家安全與發展,關係包括港人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的切身利益。在這樣情況下,「一國兩制」內涵必然會不斷豐富。國家對於整個民族的利益與前途一定會有新的考量。

  融入國家發展不可避免

  同時,與二十年前相比,國家已經進步強大,有更多的資源幫助香港發展。這二十年來,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香港與一些發達經濟體一樣,獲得全球化帶來好處的同時,也遭遇全球化的弊端,如實體產業外遷,貧富差距拉大,青年人向上流動困難等。香港還有個特殊的困難,那就是土地面積狹小,發展空間有限,一千平方公里的土地顯然已經觸及到發展的「天花板」。在此情況下,中央必然會針對香港實際情況,給予援手。這是中央對香港發展的憲制責任,也是中央對「一國兩制」下香港保持繁榮穩定承諾的踐行──當然,這不會再是過去的一個個單一的政策,而是對香港長遠發展的整體考慮。如在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及「一帶一路」倡議等。新形勢下的「一國兩制」,將不可避免地深化兩地的合作,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將是不可避免。這也是「一國兩制」的新內涵。

  「一國兩制」是香港最好的選擇,這是絕大多數港人的共識。「一國兩制」實踐隨着時代發展而不斷豐富,也應該成為大多數港人的共識。畢竟,時代在前進,與時俱進才是順應時代的唯一明智做法。

  福建省政協常委,香港泉州社團聯會會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