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1951年膠東育兒所全體成員合影。下圖:2015年中秋節,當年膠東育兒所的孩子相約重回乳山,種下「敬母林」。
1942年7月,中共膠東區委在牟海縣(今山東乳山境內)組建膠東育兒所,從周邊農村遴選乳娘哺育前線將士的後代。在日軍「掃蕩」和多次遷徙過程中,三百多名乳娘與保育員用最樸素的母愛先後守護了1223個孩子的生命。
「最後一滴乳汁留給乳兒、最後一口糧食留給乳兒、最後一件衣服留給乳兒、最後一絲生機留給乳兒」。膠東育兒所的乳娘們用血肉之軀築起了牢不可破的「紅色搖籃」,用超越血緣的母愛,在中華民族的抗戰史詩裏,寫下了最柔軟也最堅韌的一筆。\大公報記者 殷江宏、實習記者張迪乳山報道
革命戰爭年代,包括田家村在內的乳山西北部地區,是膠東黨政軍領導機關及後方機構常駐紮的地方。當時,抗日戰爭已進入最艱難階段,日寇瘋狂「掃蕩」,八路軍將士在前線浴血奮戰,有的同志不得不含淚將剛剛來到人世的親生骨肉,送到當地老百姓家寄養。膠東育兒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成立的。
強忍喪子之痛 乳娘輸血救嬰
「這是我的母親矯月志,當時抱養的孩子叫生兒。」今年77歲的田瑞夫指着展板上母親的照片告訴記者。「生兒剛到我家時,我還沒有出生。母親見她面黃肌瘦,老愛哭鬧,餵養一段時間後,絲毫不見起色,心裏十分着急。她抱着生兒到村裏的膠東育兒所醫務組找醫生。醫生說是嚴重貧血。」田瑞夫回憶着母親矯月志給他講述的故事。矯月志的第一個孩子出生後不久不幸夭折,她還沒從喪子的悲痛裏走出來,村婦救會幹部就抱給她這名叫「生兒」的羸弱女嬰。
「聽到醫生的診斷,母親十分着急,馬上擼起衣袖把胳膊伸給大夫。經醫生檢驗血型符合後,每天給生兒輸血。」據田瑞夫介紹,矯月志接連給生兒輸了幾十次血,孩子的臉色越來越好,矯月志的身體卻越來越虛弱,時常一頭倒在炕上昏睡。丈夫給她借了幾個雞蛋補身體,她又是不肯:「給生兒吧!她不好俺沒胃口。」由於生活實在困難,後來夫婦倆把家裏的毛驢賣了維持生計。在矯月志的精心照料下,生兒一日日長大,在四五歲時被親生母親接走。
在戰爭年代極端困苦中,姜明真的故事同樣令人動容。她曾收養過4個八路軍子女,而她的4個親骨肉卻因戰亂、饑荒和疏於照顧先後夭折。1942年秋天,姜明真把福星抱回了家。為了有足夠的奶水哺育福星,她提前給自己的孩子斷了奶。
「革命的娃活下來,就值」
兩個月後,鬼子的「拉網大掃蕩」來了。姜明真和婆婆抱着福星和不滿周歲的兒子匆忙跑到村後的「藏軍洞」。山洞深不過丈餘,兩個孩子的哭聲在狹小空間裏迴盪。為避免哭鬧聲暴露福星,姜明真狠下心,把兒子送到另一個無人的狹小山洞裏,用茅草掩住入口。她剛返身回來,敵機就開始轟炸。姜明真緊緊地摟着福星,依稀聽到兒子的哭聲。
等硝煙散去,姜明真瘋了似的扒開茅草,滿臉淚痕的兒子已經奄奄一息,小手摳得指甲縫裏全是泥,回家後沒幾天就夭折了。姜明真強忍着喪子之痛,把全部的愛傾注到福星身上,一直撫養到4歲,才被親生父母領走。後來,姜明真又陸續收養了三個孩子,而她的六個親生兒女中,有四個沒能熬過那些艱難的歲月。每當有人提起,她總是指着牆上褪色的八路軍帽徽說:「俺的娃走了,革命的娃活下來,就值。」
出於當年的保密要求,乳娘們很少向人說起這段經歷,有的甚至終生守口如瓶。直到上世紀80年代,膠東育兒所的往事才被公眾所知並流傳於世。時隔八十餘年,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這些平凡又偉大的母親已相繼離世,但她們的精神,永遠不會被這片土地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