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一個月,梁振英將完成任期御下行政長官一職。他昨日在立法會舉行的任內最後一場答問大會上,用了一些簡單的數據概括了其任內五年的工作成績。本來,評價一位政治人物的功過,往往需要較長時間之後才能有較公允的結果,但香港的一些反對派政治勢力,極力試圖貶低梁振英的工作成效,而政治攻擊與抹黑甚至「妖魔化」亦是層出不窮。然而,畢竟數字是相對客觀的,梁任內所取得的成績不應也不可能被簡單抹殺,更重要的是,參考過去五年香港所出現的前所未見的激烈政治鬥爭這一客觀事實,梁振英致力打破香港的經濟困局、縮窄貧富差距、修補房屋土地政策缺陷,更有眾多放眼長遠的政策,努力有目共睹,他理應獲得公允的評價。
五年施政成績有目共睹
當然,作為一名政治人物,亦是在實行「一國兩制」獨特制度下的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受到批評、質疑是理所當然之事。如果所批評質疑的是基於事實,那麼,市民自有評判;但如果所有批評都是基於政治立場的不同、基於批評者個人政治利益,市民又是否真的如此容易被蒙騙?
政客有許多花言巧語,但作為特區政府的首長,花言巧語是不可能掩蓋事實上的工作成效。評價梁振英,應當從兩方面去看,一是他所推行的政策有沒有具體取得實際成績,二是他有沒有為香港未來發展盡自己所應盡的責任。
有一組數據,或可以作為評價梁振英的重要參考。在過去五年裏,梁振英着力處理前屆政府遺留下來的房屋問題,大力拓展土地與可建樓宇面積。例如,此屆政府賣出的土地,可興建約五萬一千個私人住宅單位,是前五個財政年度的二點五倍;可提供的商業或商貿用地約九十五萬八千平方米,是前五個財政年度的二點六倍。而未來三至四年,一手私人住宅的供應量預計達到九萬六千個單位,較此屆政府上任時高出百分之四十八。公營房屋方面,在二○一六至一七年度起的五年期內,預計興建數量達到九萬四千六百個單位,相比五年前的六萬六千八百個單位,增加百分之四十二。
不僅如此,此屆政府在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達到七百三十三億元,比此屆政府上任時增加了百分之七十一。領取綜援的個案數字降至十五年來的新低,失業綜援個案更連續下跌九十二個月,是二十年來的新低。
而在本財政年度,教育的經常開支達到七百八十六億元,比五年前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醫療衛生的經常開支達到六百一十九億元,較五年前增加了百分之三十四。再比如,二○一六年的整體罪案數字近四十年來的新低,多類嚴重罪案宗數均有所下降。
這些數據並非簡單的統計,而是反映了梁振英所帶領的本屆政府管治團隊的努力成果,亦是香港各界市民的共同推動結果。如果對這些實實在在的施政成績都能漠視,不僅是對事實的不尊重,更是對香港市民的不尊重。
實際上,反對派政客攻擊梁振英,很難從其實際政策中得到「彈藥」,因此過去五年來,來來去去都是炒作兩點,一是「UGL事件」,二是「阻止香港民主發展」。對於第一點,儘管立法會已經成立了一個相關委員會去進一步作出討論,但是有一個淺顯的客觀事實應當指出,如果像反對派所言事件涉及海外的「逃稅」,那麼,為何外國的稅務機關會明確回覆不會作出調查?到底是相信反對派還是相信外國的相關機構?至於第二點,否決政改的是反對派議員,而發動大規模非法「佔中」的亦是反對派議員,就連極端與激烈的暴力對抗的始作俑者也是反對派。市民或要問,將香港社會撕裂、加劇社會對抗的到底是誰?
當前香港表面上看似乎有不錯的發展,昨日瑞士洛桑學院發表全球競爭力報告,香港蟬聯首位,然而,香港內有經濟與社會轉型的迫切需要,外有區域城市的激烈競爭,用「嚴峻」來形容未來發展並不為過。繼續浪費時間在一些黨同伐異的政治指控上,結果只會犧牲香港的機遇與市民的切身利益。
尊重事實應予客觀評價
梁振英昨日在答問大會上頗有感慨地說,世界政經格局不斷變化,外地的經驗清楚說明,經濟繁榮不是必然的,低失業率不是必然的,收入增加不是必然的,民生改善亦不是必然的。我們必須珍惜今日香港來之不易的成績和成就,我們必須居安思危,抓緊機遇,才能讓廣大市民,尤其是年輕的新一代,有更好的生活,有更好的前景。他期望反對派不要再阻撓立法會運作。這番話反對派顯然沒有聽進去,繼續在答問大會上羞辱梁振英。
對梁振英的評價,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得出公道的評語。但是,如果放下政治偏見,應當會同意,梁振英為香港付出了巨大努力。可能有人會不滿他的方式,但卻不能否定他的努力。去年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見梁振英時的一番評語,可以說是對梁振英工作的最好概括:「四年多來,你和特區政府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秉持穩中求變、適度有為的施政理念,立足當前謀劃長遠,在打基礎定長遠方面,做了很多實事,為『一國兩制』事業和香港繁榮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尊重事實,梁振英值得香港各界更公道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