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央行:債匯市波動與MPA無關

時間:2017-05-31 03:16:07來源:大公網

  【大公報訊】中國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指出,部分機構面對臨時流動性衝擊時使用「跪求資金」、「錢荒」等字眼是本能反映,不認為近期貨幣和債券市場出現一些波動與表外理財納入宏觀審慎評估(MPA)考核有關。她並指出,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中小金融機構並不會比大銀行受到更多MPA的約束;它們感受到MPA約束較多,多數是源於其過度追求利潤、過度增加槓桿,導致資產擴張速度遠超其資本承受能力。

  張曉慧在《中國金融雜誌》撰文指出,中國央行從2009年年中開始研究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的政策措施,並於2011年正式引入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自2016年起將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升級為MPA。今年第一季度起將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範圍,引導金融機構加強對表外業務風險的管理,更為審慎地開展業務。納入後,表外理財業務增長過快的現象得到了明顯遏制。

  穩定控制槓桿率水平

  張曉慧在文中提到,MPA絕非簡單的信貸規模管控或者限制,並非「分規模」。除了資本金,MPA還有很多其他考察指標,是一套全面、系統的考核體系,不能簡單理解為對信貸規模的控制手段。對於部分中小金融機構對MPA約束的感受較強,這或源於部分中小金融機構過度追求利潤、過度增加槓桿,導致資產擴張速度遠超其資本承受能力。

  實際上,MPA對中小銀行在宏觀審慎參數設置方面已有較多的傾斜支持。此外,設立不滿三年的金融機構可不參與MPA評估。因此,在穩健經營的前提下,中小金融機構並不會比大銀行受到更多約束。

  她並稱,近期貨幣和債券市場出現一些波動,與表外理財納入MPA考核有關並不準確。一方面,市場發生波動的原因很多。另一方面,中國央行在將表外理財納入MPA廣義信貸指標之前,已給予過渡期。她相信,MPA在控制槓桿率、促進資金脫虛向實的過程中,部分前期加槓桿冒尖的機構自然會感受到一些壓力,面對臨時流動性衝擊時,常常使用諸如「跪求資金」、「錢荒」、「斷糧」、「崩盤」等聳人聽聞的字眼,這也是一種本能反應。MPA並非金融市場波動的源頭,而且恰恰相反,它有利於提醒金融機構全面加強風險管理,穩定和控制槓桿率水平,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有力工具。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