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上周詭譎多變,港股A股閃崩事件頻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港股這邊是多隻科網股遭遇機構做空,A股看上去則更像是一種應激發應,在去槓桿主旋律下的慌不擇路。
中證監發言人近期表達出「(機構)不得從事通道業務」的信息,雖然後來又闢謠「並沒有全面禁止(的意思)」,但監管加碼的態度相當明確。上周開始,西部資源、洪匯新材等多隻個股連續跌停,查閱這些公司的股東資料,資管計劃、基金專戶的持股比例都比較高。很難說此輪大跌與清查通道業務無關。
所謂「通道業務」,近年來多是以銀證/銀基合作來實現的。券商(基金子公司)向銀行發行資管產品吸納資金,再用於購買銀行票據,通常會伴有槓桿操作。銀行藉此將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轉移到表外,以規避監管和風險撥備。
通道業務規模有多大?根據基金業協會披露數據測算,截止今年一季度末,證券行業通道資管規模為13.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基金子公司一對一專戶產品管理規模達7.9萬億元。這樣算下來,通道業務總規模超過21萬億元。
然而,上述資金的主要流向並不是股票市場,而是非標資產領域,如地方融資平台與樓市。這也是為什麼近期券商發布的研報中,大多將A股的去槓桿風險視為「可控」,因為市場中的委外資金體量有限。但這一邏輯卻無法阻止個股的閃崩,即恐慌情緒下的踩踏事故。
需注意的是,目前監管層提及金融去槓桿,僅限於「意見」和「通知」層面。有消息人士透露,銀監會現時要求商業銀行進行「自查」,並於6月12日提交報告;接下來會有一個「督查」階段,最後在此基礎上出台管理細則,開始全面整改。預計全部流程要到11月底才能完成,至此才算是靴子落地。
若坊間傳聞可信,那麼最近的個股閃崩慘劇,很可能是銀行在自查過程中的「揮淚斬馬謖」行為。趕在整改細則出台之前,將委外投資進行贖回,一些難以界定是否合規的理財產品,估計到期後也不再選擇續作。
金融去槓桿勢必是場持久戰。在筆者看來,這對A股的深遠影響,也許是對風險定價體系的重估,眼下異常火爆的「漂亮50」就是例證。要知道,這種大藍籌擱在過去,屬於爹不疼娘不愛的主,如今竟然備受追捧,說明大家的投資偏好開始從「炒估值」轉向「看業績」。
其實,業績為王本身就是成熟市場的表現。就像現在的港股,雖然做空機構一個勁找科網股下手,但作為行業龍頭的騰訊,股價卻是屢屢破頂。說到底,打鐵還需自身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