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港須主動參與大灣區

時間:2017-05-03 03:15:34來源:大公網

  圖:粵港澳大灣區潛力無限,香港本身則是擁有金融優勢

  粵港澳大灣區關乎香港經濟長遠發展,香港應積極主動參與,包括爭取擴大內地與本港跨境雙方資金流動渠道,期望「債券通」之後,「新股通」也可上馬,強化本港作為國際金融與融資中心的地位。同時,憑着本身航運保險與法律優勢,香港宜發展成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以配合大灣區以至「一帶一路」戰略,而深化內地與本港高等院校科研合作甚為重要,對本港創新科技發展具有推波助瀾作用。

  爭取擴大跨境資金流動

  繼上月政府高層組團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多個城市之後,特首梁振英昨日透露,未來還會組織兩個大灣區考察團,由此可見當局對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發展高度重視,而未來考察團的團員對象可能是工商、金融與專業界。

  事實上,大灣區發展關乎本港長遠經濟發展,因而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否則本港不單止失卻發展機遇,更有被邊緣化之虞。

  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和京津冀並列為國家區域發展的重要戰略,其中粵港澳大灣區目標更打造成為全國首個灣區經濟,包括港澳兩個特區與廣東九個城市。隨着港珠澳大橋、高鐵、虎門二橋等重要基建在未來兩年內通車,區內人流、物流與資金流的流動會進一步頻繁,形成灣區經濟效應更加明顯。

  值得注意的是,珠三角多個城市已聞風先動,部署配合大灣區規劃,例如深圳興建互聯網+科技園,配合大灣區發展世界級創新中心,本港絕不能嘆慢板,要快馬加鞭。

  建立國際海事仲裁中心

  事實上,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的功能,又提到支持香港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以及建設亞太區國際法津與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換言之,本港在國家發展戰略之中已有基本定位。

  「國家所需、香港所長」,本港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應發揮自身優勢與強項,其中在金融業、航運業與創新科技等三方面發展尤其要積極主動。

  兩地院校合作推動創科

  (一)擴大內地與本港跨境雙向資金流動。繼滬港通與深港通之後,傳聞債券通開通時間將在七月拍板,而下一個目標將是新股通,讓內地資金可投資在港新上市的股份,有助招引石油巨企沙特亞美在港上市,進一步鞏固本港作為國際金融與融資中心地位。

  (二)建立國際海事仲裁中心。本港貨櫃碼頭競爭力明顯遜於內地,惟在保險與法律等航運服務卻具有優勢,有條件成為國際海商事仲裁中心,不但配合大灣區航運與物流業發展,產生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效果,還可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

  (三)內地與本港高等院校科研合作深化,對本港創新科技發展有推波助瀾作用。事實上,美國三藩市灣區包括了世界最大創科中心硅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灣區有多間知名高等院校,包括史丹福大學與加州理工大學,因而粵港兩地可以此為借鑑,加強科研合作,培育專才,驅動創科發展。

  總之,粵港澳大灣區潛力無限,香港擁有金融優勢、深圳強項為創新科技、廣州商貿中心地位突出、珠三角城市有完善製造業產業鏈,強強聯合,可成帶動內地與本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