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近年來火車站人工窗口的職能從「售票為主」轉向「服務為重」。圖為旅客在火車站人工售票窗口諮詢購票。\大公報記者曾萍攝;右圖:10月1日起,全國鐵路全面實施電子發票,不再提供紙質報銷憑證。圖為旅客在重慶東站使用身份證件或「刷臉」檢票進站。\中新社
自2024年11月1日起,全國鐵路已逐步推行全面數字化的電子發票(鐵路電子客票),經過近一年的過渡,電子客票從購票、進站到報銷的全流程服務日趨完善。10月1日起,全國鐵路將全面實施電子發票,不再提供紙質報銷憑證(紙質車票)。紙質車票正式退出歷史舞台。
電子客票實現了旅客「一證通行」,顯著提升出行效率。從「排隊買票」到「刷證進站」,從「手貼座位條」到「手機改簽」,紙質車票從「有」到「無」的前世今生,也折射出內地的技術與社會變遷。更不用說,小小一張車票,是鐵路售票員奮鬥半生的「夥伴」,是「鐵路迷」了解中國鐵路發展的憑據,也是無數段相聚、離別、重逢故事的見證者。告別紙質火車票,留下的,是車票裏蘊藏的濃濃情意。\大公報記者 曾萍
據國鐵官方微信「中國鐵路」9月8日發布的消息,自去年11月1日起,全國鐵路客運系統已逐步實施電子發票制度,而今年10月1日起,鐵路客運將全面使用電子發票。乘客在完成購票後,無需再打印紙質報銷憑證(紙質車票),可直接通過12306 APP或官網在線申請電子發票。生成的電子憑證可直接用於財務報銷,省去了「購票取票」、「報銷打印憑證」等環節,進一步推進了鐵路出行的無紙化與智能化。
刷證進站 省時又省心
對於經常往返內地與香港的旅客來說,電子客票也顯著提升了出行效率。經常往返於廣西桂林與香港的王亞丹表示,以前從桂林到香港沒有動車,只能乘飛機,時間安排很不靈活;現在無論是直達還是中轉高鐵,都非常方便。「電子客票推行後,買票、進站、乘車,整個流程變得非常順暢,不用專門取票,省時又省心。」王亞丹坦言,雖然記不清從何時起高鐵實現了「無紙化」,但電子客票的普及確實讓兩地通勤變得更加便捷。「現在去香港,刷一下身份證就能上車,哪怕當天往返也完全沒問題。」
說起「買票賣票」,國鐵南寧局南寧車站售票值班員林軍松至今記得1994年7月1日自己第一天賣票時的情景:小小的硬板票、手工貼座位條、算盤計算票價。三十多年來,他見證了鐵路售票從硬板票、軟紙票、磁介質票到電子客票的時代變遷。「硬板票需要手工操作,售票員得從票箱格子裏抽取對應車票,手工加蓋日期、貼上座位號,再用算盤計算價格。賣錯5毛錢,要對賬一整天。」林軍松感慨道,當年賣票像「抓中藥」,最快也需要1分鐘才能為旅客「配」出一張車票,現在有了火車票購票系統,售票時間早已壓縮到幾十秒甚至幾秒。
售票處變諮詢處 為旅客答疑解惑
如今,電子客票讓「一證通行」成為常態,線上購票佔比大幅提升,人工窗口的職能從「售票為主」轉向「服務為重」。「現在來窗口的,大多是不會用智能手機的老人,或是需要臨時改退票、諮詢行程的旅客。」耐心講解、手把手指導,成了林軍松工作的重要內容。
採訪過程中,年逾七十的台灣老人廖伯舉着手機,向林軍松詢問火車票購買事宜。廖伯此前在大陸乘坐高鐵都是家人或助理幫他購票,這次他想嘗試自己購票。林軍松帶他到自動售票機前講解一番,又幫廖伯下載12306軟件,教他註冊賬號、查詢車次、選擇座位和完成支付。「大陸高鐵速度和這裏的發展一樣快得令人讚嘆。」廖伯感慨道,「科技在進步,這裏的工作人員依然這麼耐心周到。」
「電子客票簡化了流程,但服務不能簡化。」從「算票、找票」到「教用APP、解疑惑」,林軍松的工作日常,正是鐵路售票變革的縮影。他說,只要還有旅客需要,人工窗口就會一直守在這裏,讓每個出行的人都能感受到便利與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