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後想吃下午茶,想要清清腸胃,到了太子吃粥。參看餐牌,見及第粥,已有十來年未吃,點了一試。熱粥藏豬肝、豬心、豬粉腸,材料新鮮沒異味,吃着出汗,用後反覺舒爽。
「豬肝」,粵語又名「豬膶」,「肝」、「乾」同音,「乾」意頭不好,換成相對的「潤」,皆大歡喜。朝鮮古書《醫方類聚》,記錄中國古代醫方,書中提到 「養胃湯」,就有豬肝與粥的配搭。書中有食療方,專治「膈宿」,意思是「今日吃物,來日吐出,心嘈、腹膨、迷悶」。「心嘈」簡單來說就是胃部不適,「腹膨」就是腹脹,「迷悶」指泛指心神不寧。
食療方做法如下:「用鸚粟子同粟米,共豬肝三件煮粥,吃一遍便吃盞粥,如此調理一月,自然平復。」「鸚粟子」就是「罌粟籽」,添粟米、豬肝煮粥,先吃材料,再啖粥底,用來調理腸胃。
古代另有用雞肝煮粥的方法,明代《普濟方》載「烏雞肝粥方」,專「治肝臟風虛、眼暗」,提到:「用烏雞肝一具,細切,以豉汁中,和米作羹粥食之,以效為度。」細切烏雞肝,用豉汁先醃,再加米煮,煮成稀湯、稠粥都可,吃到身體改善為止。
雞肝以外,羊肝同樣可以煮粥。明代《老老餘編》有一道「羊肝粥」,材料要先處理,羊肝去筋膜、細切,葱子炒熟磨成末,「葱子」又名「葱實」,是葱的種子。後續做法是羊肝與葱子末,先用水煮,羊肝熟後,隔渣留水,再添水加米煮成粥食用。羊肝熟後可食用,配粥、蘸醬都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