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廣大市民希望各派能夠重新開展良性互動促進大和解 /資料圖片
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日前拋出「特赦論」,建議特赦「佔中」參與者,藉此達至社會「大和解」。這個建議得到公民黨黨魁楊岳橋的認同。「特赦論」一石激起千重浪,引發社會廣泛爭議,建制及反對派人士都大力批評,楊岳橋隨即改稱特赦需要社會深思熟慮,不能讓人有「政治交換的感覺」。胡志偉在當晚正式收回有關言論,並對「特赦論」表示深切道歉。一日之內,「特赦論」壽終正寢。
這場「特赦論」風波,固然暴露了所謂「民主派」人士的法治觀,他們竟然想將台灣蔡英文政府為政治目的而特赦「太陽花學運」搞手的做法,在香港照板煮碗,以達至所謂「大和解」。然而,香港不是台灣,台灣可以因為政治而罔顧法治,但香港卻不可以。胡志偉以及楊岳橋提出這樣的「特赦論」,是目無法紀的表現,也是企圖將政治干預法律,傷害了香港的核心價值,自然引起社會各界的反彈。
楊岳橋更加不堪。胡志偉好歹也承認責任,向公眾致歉,但楊岳橋身為公民黨黨魁,在報章上明確表示認同有關建議,但在輿論批評之後,立場即時一百八十度轉變,當自己的話沒有說過,更指什麼不能讓人有「政治交換的感覺」雲雲。這是毫無政治擔當、毫無政治誠信的表現,說明這樣一個政黨黨魁的水平是如何低下。可以說,一場「特赦論」風波,將兩個反對派大黨的領軍人物水平露了底。
「特赦論」成為眾矢之的,固然是建議本身大有問題,扭曲了司法,逾越了法治的底線。但同時,事件亦從側面反映了「大和解」之難,任何建議都可能引發不同政治力量的反彈。然而,實事求是的說,胡志偉的「特赦論」固然是錯,但他提出的「大和解」想法卻沒有錯。「大和解」其實不單是林鄭月娥的期望,也是主流民意的呼聲,為此林鄭更多番向反對派人士伸出橄欖枝。胡志偉提出「特赦論」,某種程度上也是回應市民對朝野「大和解」的訴求。這一點不能抹殺。「大和解」可以避免香港社會繼續處於對立撕裂的狀態。
毋庸諱言,過去幾年香港政局確實處於不正常狀態,包括反對派不問情由的「拉布」,為表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不惜癱瘓議會令香港空轉;也包括反對派將特區政府視為敵人,老死不相往來;更包括一些反對派政黨人物,公然逾越香港的政治底線,衝擊「一國兩制」等。這些都反映香港政局處於不正常狀態。廣大市民對這種情況已經感到厭惡,希望朝野能夠重新開展良性互動,這股民意反對派不可能看不到。
現在胡志偉的「特赦論」固然是被批評得體無完膚,但「大和解」仍然是當前政治的重要議題,「大和解」不是說反對派就變成建制派,反對派再不反對政府,而是彼此能夠守住共同的政治底線,恪守國家憲法、基本法,以香港福祉為依歸,不要損害香港的繁榮穩定。反對派應理解這股民意,「大和解」正是他們的唯一出路。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