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民族習俗/「北國名剎」貝子廟 打破傳統建築朝向

時間:2025-09-28 05:02:43來源:大公报

  圖:學子們參觀錫林浩特貝子廟。

  錫林郭勒草原8月的晨光裏,貝子廟的經幡在風裏舒展,紅、黃、藍三色的綢緞綴着經文。8月19日,學子們走進錫林浩特貝子廟景區,從貝子廟到維多利亞港,兩地學子共同開啟了一次「雙向看見」之旅。

  貝子廟始建於清乾隆八年,是清代蒙古阿巴嘎四旗中阿巴哈納爾左翼旗的旗廟,建成後總面積曾達1.2平方公里,鼎盛時期有喇嘛1200人,成為錫林郭勒盟第一大寺,享有「北國名剎」聲譽。有趣的是,貝子廟是座「歪廟」,它打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取正南的子午線方向,而是採用了「面東南、坐西北」的獨特建築朝向,遵從了草原上蒙古包門的朝向,反映的是蒙古民族的習俗,更是傳統遊牧文化的深刻印記。

  順着貝子廟前的石板路往東北走,能看到171級青石板台階,彎彎曲曲通向額爾敦敖包。旁邊的標識牌清晰標記:「171=19個9」,19個「9」寓意能得到自然的保佑。中間最高的是主敖包名為「哈爾斯特騰格里」,意為「長生天」。敖包前後有4個專門的祭台,祭台上擺着「烏蘭伊德」(肉製品)和「查干伊德」(奶製品),草原上的人民將兩種最好的東西獻給了「長生天」,期盼着未來的生活越過越好。

  盤活老建築 打通文旅路

  香港同學參觀後表示,如果說貝子廟這邊的文旅,是「抱着傳統的根,讓體驗落地到生活裏」,那千里之外的維多利亞港旁邊把老建築盤活的做法,就是「用創新當橋,讓老歷史接上現在的日子」。從貝子廟到維多利亞港,雖然兩地做文旅的方式看着不一樣,但初衷和結果卻出奇的一致:那就是讓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大公報實習記者 梁宇生、黃慧嵐、趙娜、王佳雯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