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8月13日,參加「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的蒙港學子參觀烏蘭察布博物館。右圖:作為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譽為「千年古墓睡美人」的契丹女屍,最受關注。圖為學子們聽講解員介紹契丹女屍。
8月13日,參加「2025范長江行動香港傳媒學子內蒙古行」的蒙港學子在烏蘭察布博物館開啟了一段歷史穿梭之旅。在將近兩個小時的參觀時間裏,從舊石器時代到春秋戰國時期,從唐代再到清代,眾多的草原瑰寶在展現交流融合之美的同時,亦讓學子們對北疆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
烏蘭察布市博物館現有藏品3萬餘件(套),時間從舊石器時代到清代,充分體現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生活生產、社會活動及地域文化。春秋「耳鑄公劍」銘文青銅劍、戰國虎銜鷹金飾牌、遼代契丹女屍、清烏蘭察布盟盟長之印等等文物,都吸引着學子們的目光。作為博物館鎮館之寶,被譽為「千年古墓睡美人」的契丹女屍,最受關注。\大公報實習記者 吳梓雲
「契丹族是我國古代一支遊牧民族,發源於東北地區,曾建立了強大的遼王朝。」據博物館工作人員王浩宇介紹,1981年,考古隊在內蒙古察哈爾右翼前旗固爾班鄉豪欠營村灣子山六號墓葬發現一具「熟睡」的契丹女屍。「在既沒有高溫乾燥自然環境,也沒有人為處理的高度密封墓穴,契丹女屍歷經900餘年未腐爛,出土時皮膚仍有彈性,令人稱奇。」王浩宇表示。
與古人距離並不遙遠
她是誰?因為什麼原因去世?屍身為何千年不腐?讓學子們倍感驚奇的還有她臉上覆蓋的神秘鎏金面具。「出土時,她頭枕木枕,面部由表情安詳的鎏金面具所覆蓋。」工作人員王浩宇告訴大家,契丹女屍的鎏金面具和身穿的銅絲網絡(契丹葬具),表現出濃郁遼代契丹族葬俗,這也證實了契丹族「用金銀為面具,銅絲絡其手足」的「貴人禮」。
「她生活在千年前,我們生活在千年後,這種相遇的感覺特別奇妙。」香港學子林佳眉表示,契丹女屍是一個攜帶歷史碎片穿越時空的傳奇,同時也讓同學們知道:我們與古人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
金飾牌體現輝煌絲路史
博物館展出的諸多文物顯現出歷史上烏蘭察布與當時各地區頻繁文化交流的痕跡,如戰國時代的虎銜鷹金飾牌、出自景德鎮窰的青花高足杯等。
虎銜鷹金飾牌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最大的金飾牌,出土於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黃旗海鎮白家灣村,距今已有2200多年,它也是古代中國南北文化交流的見證。「虎銜鷹金飾牌雖然歷經千年,但其虎鷹狩獵場景刻畫精細,栩栩如生,紋路至今仍清晰可見。特別是它由純金打造,兩塊牌的重量都約500克,且純度高達99.6%。」內蒙古學子李卓妍表示,虎銜鷹金飾牌以其精湛、融合與創新的鑄造工藝,向世人展示了兩千多年前烏蘭察布作為草原絲路交往樞紐的輝煌歷史。
作為烏蘭察布博物館的另一件鎮館之寶,「耳鑄公劍」銘文青銅劍亦是古代草原和中原地區交流融合的見證。據悉,「青銅劍」出土於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其主人為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這把劍之所以出現在內蒙古,其背後的故事曲折離奇。當年晉獻公想讓驪姬的兒子成為國君,派人殺害其他三個兒子,這時晉國太子已被害,為自保,重耳於公元前655年流亡到舅舅所在的邦國──狄國,尋求庇護,這把劍便是重耳在狄國逃亡期間盛樂祭祀先祖的瘞埋之物。
同學們表示,烏蘭察布博物館的文物不僅是一個展示歷史文化的窗口,也是一個傳承和發揚北疆文化的重要場所,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鮮活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