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一個問題進行民意調查,你最關注的是什麼問題?相信第一位的是,希望增加樓宇供應,讓大家能住上房屋。
去年12月,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公布《長遠房屋策略》周年進度報告,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6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仍為六比四。即是說每年供應的單位為4.6萬個,平均每年的供應目標為2.82萬伙公營房屋及1.88萬伙私樓。當中還有7萬至10萬伙,還未覓得建屋土地。這樣就令香港人明白:樓宇的供應是不足夠的,將來樓價可能會更貴。這是一個心理預期的問題,政府如果不管控好市民的這個心理預期,搶購房屋的局面就不能平復下來。
供應追不上實際居住需求
在董建華的時代,提出要每年供應8.5萬個單位,金融風暴一來,整個特區政府就被嚇怕了,急忙改變了樓宇供應的計劃。到了曾蔭權時期,乾脆減少建屋,甚至不開拓新的土地儲備,形成了今天房屋短缺的現象。
出現這種現象,又一個原因:土地政策是和特區政府的收入來源掛鈎的。香港的產業基礎相當之狹窄,另外,稅收的基礎也非常狹窄。土地、房屋買賣印花稅、差餉佔了特區政府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保持房屋供應不足,那麼,財神爺就不必擔心香港特區政府會出現財政赤字,每一任財政司司長只需要模仿曾俊華的政策,守住開支,不發展新產業,維持高地價政策,那麼就永遠不會有財政赤字。2003年,香港出現了沙士傳染病和亞洲金融風暴,香港連續兩年出現了財政赤字,接着,董建華辭職,換了曾蔭權上台,他就一直推行土地和房屋供應偏少的政策。順着這條路走,香港就成了亞洲地區樓價最貴的城市,也令廣大的基層市民感到生活壓力巨大,年輕人置業無望,沒有機會向上流動。這就是所謂「深層次的問題」。在這種格局之下,反對派有了可乘之機。他們煽動年輕人反建制,說現在的貧富懸殊、居住環境日益差劣、經濟增長緩慢,完全是「沒有一人一票選舉的結果」,他們煽動佔領「中環」,反對基本法,挑戰「一國兩制」,鼓吹要爭取一個合理的社會,只要有「一人一票」,香港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
這種說法其實是捨本逐末,掩蓋了問題的實質。香港的房屋不足、香港稅務基礎狹窄才是問題的核心。
香港新增加的移民(包括外來的投資者和專業人士)和人口的自然增長,每一年大概需要5萬多個單位,曾蔭權執政的七年,大約少供應了7萬個單位,造成了巨大的欠帳。香港出現劏房的現象和工業大廈住人的現象,很清晰地說明了香港的房屋供應,遠遠追不上實際的居住需求。
目前特區政府所使用的辣招,實在是「鋸箭法」。辣招好像沒有問題,實在是把房屋定價的權力交給了市場,也即是交給了地產商。辣招使得二手樓盤全面凍結,印花稅交易費用高達百分之十五,有樓的人不會賣樓,因為賣出了,不能再原價買回來,百分之十五的印花稅,加入了樓宇買賣的成本,等於推動樓價上漲百分之十五。政府又規定,二手樓的買賣,按揭大約為百分之五十。沒有百分之五十的現金,買家根本不可能買入二手樓。這就驅趕香港市民去買地產商的一手樓盤。地產商可以做百分之九十的按揭,有的還可以做到百分之一百二十。地產商發現,只要把樓宇越建越細,他們就可以在短短幾個月內,控制住開盤的節奏,把樓價提高百分之五十。現在所有的樓盤,每一呎的價格,都在1.8萬元到2.5萬元。香港人要捱一世,才可以供滿一個四百呎以下的單位。他們會對這個社會感到滿意嗎?
改變「房屋短缺」預期心理
目前,全世界都採取貨幣寬鬆政策,採取低利息措施,對抗經濟的不景氣。只要恢復提高利息,結束貨幣寬鬆政策,樓價的泡沫現象就會爆破了。但什麼時候爆破,誰也不知道。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也不敢大量供應樓宇,所以採取了「托着屁股吊頸」策略。每一天都說「樓市會出現調整,現在不是入市時機」。但是市民卻不相信,擔心越遲買,吃虧越大。
所以,香港一定要採取合理的策略,要改變市民對於樓價的預期心理。第一,每年建屋4.6萬個,是保守的數字,將來有機會調整到每年5.5萬個。第二,要講清楚香港不是沒有土地,目前是以棕地和農地的方式存在,但大量落在地產商手上,地產商的土地比政府所掌握的土地儲備還要多。政府將會採取措施,調動發展商的積極性,和發展商進行合作,在新界的土地興建「綠置居」的居屋,增加房屋的供應。第三,立法會要盡快通過東涌和馬灣的填海計劃,而不是留在「畫餅充飢」階段,改變香港市民「房屋供應短缺」的預期心理。
有人說,「玩民主,要玩一鋪勁的」。有人以為,這必然會在政改方面落藥,原來不是,只需要在土地和房屋供應方面進行控制,弄到高樓價帶動租金上升,然後帶動物價高漲,香港就可以遍布着乾柴烈火,要搞搞震,發動「顏色革命」就變得很容易了。「佔中」就是在美國的「大量印刷鈔票」的同時,由美國人出金錢所策動的「街頭革命」。明白了境外勢力的策略和部署,香港對於樓宇的供應,相應地改變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資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