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政策定調穩中求進 資產投資左右逢源

時間:2017-03-29 03:15:44來源:大公網

  圖:從環比數據看,PPI已有走弱跡象,或許表明這輪民間投資增速的回升,如果沒有政府投資的持續加碼,恐怕還是一輪反彈而已

  與過去兩年的經濟環境相比,儘管今年外部的不確定性還在增大,如特朗普對華政策、歐盟前景、朝鮮半島局勢等,但國內政策的確定性卻明顯增強了。去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穩中求進」上升到作為治國理政總原則的高度,並明確提出「穩增長」和「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目標。因此,今年對政策的把握會比去年相對容易,相應的,民企和居民的投資行為也更容易被預見。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 李迅雷

  PPI的同比為負持續了近三年,到2016年的3月份才止跌為穩。這輪PPI的上漲,主要是中上游產品價格的上漲,由於民企在製造業的投資佔比遠超國企,生產資料和原材料價格的同步上漲,意味着中上游投資回報率的上升,這就很容易解釋近期民企投資增速大幅回升的原因。

  既然民間投資增速回升與PPI上漲有很大相關性,那麼PPI何時回落,也就決定了民間投資增速的回落時間。從環比數據看,PPI已經有走弱的跡象,這或許表明,這輪民間投資增速的回升,如果沒有政府投資的持續加碼,恐怕還是一輪反彈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鼓勵民間投資、開放民間投資領域仍成為政府今年的政策方向,亦反映出中國央行直接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時機還不成熟,因為民間投資對利率的敏感度很高。

  房產稅延後房價難抑

  房產稅沒有納入今年全國人大的立法計劃,對於購房者而言基本面已經明朗化。2016年的時候,大家還在猜測房產稅是否將出台,若2017年還沒有進入到立法討論程序,那麼,2018年的年內是否能完成立法並正式推出呢?從時間上看,難度很大。如人大對《證券法》的修訂草案早在兩年前就出台了,迄今《證券法》何時正式出台仍無時間表。

  如果今後兩三年內不徵房產稅,持有房產的風險就大大降低。而政府對房地產政策的其他底牌,實際上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亮出來了:要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房價上漲壓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應,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盤活城市閒置和低效用地。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

  最後一句話其實很有意思,既可以解釋當前一線城市房價堅挺、新樓盤遭瘋搶的緣由,也可以解釋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銷售火爆的原因。即像北京、上海和深圳這樣的超大城市,既要嚴格限制人口流入,也要限制土地供應,但人口流入與貨幣流入都是市場行為,政府無法控制,那麼在需求遠超有限供給的情況下,要抑制一線城市的房價上漲,難度很大。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求「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帶動周邊中小城市發展」,並且對於圍繞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周邊的三四線城市而言,本身就存在特大城市購房資金的外溢效應,如果又有國家的大都市圈規劃作支持,還有三四線城市去庫存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任務,那麼,房價上漲的動力就不言而喻了。

  如果今年房價繼續大漲,官方會因為怕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而放棄干預樓市嗎?牌總是你出一張,對方也出一張:當管理層看到樓市繼續瘋狂的將導致的風險成本過大時,必然會出新招。下跌固然有可能引發風險,但持續上漲意味着未來的跌幅會更大,風險爆發的能量也會更大。至於接下來還會有哪些招,這不是難題,因為辦法總比問題多。

  熱錢找出路泡沫疊加

  跟隨美聯儲的加息,中國央行將逆回購的利率再次上調10個基點,同時開展了SLF(常備借貸便利)和MLF(中期借貸便利)的操作,大致都上調了10個基點。央行此次操作選擇的時機非常好,儘管美聯儲加息後未必需要馬上跟進,但此次央行的積極跟進,可以抵銷市場對貨幣收緊政策的猜疑,畢竟維持人民幣幣值穩定也是央行的一大任務。  通過觀察2016年中國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就會發現要控制熱錢規模何等之難:2015年末,中國外匯佔款餘額為24.87萬億元(人民幣,下同),至2016年末只有21.94萬億元,一年內減少近3萬億元,但2016年的M2(廣義貨幣供應)增速依然維持是11.3%,即如果外匯佔款不減少,則去年的M2應該達到13.4%。

  由於存量資金大部分都已經配置在資產上了,由此形成了資產泡沫,而當前政策的底牌又是穩增長和防風險,即政策的底線是不去刺破泡沫,而只是抑制泡沫,這就使得泡沫不斷疊加。從過去近二十年的房價走勢看,每逢房地產政策收緊,房價漲幅趨緩或微跌時,都是買入的好時機。這就使得每年居民部門新增的資金大部分會去配置房地產,房地產作為居民家庭最大比例的配置資產,延續了那麼多年只漲不跌的神話。

  正是因為樓市長期演繹着財富效應,使得今年居民家庭的增量資金依然會青睞樓市。為了抑制這些增量資金對樓市的宣泄,近期北京、廣州等地又出台了更嚴厲的限購增速。這也說明,即便沒有房產稅,抑制房價上漲的政策手段還是有的,只是再嚴厲的政策還得有度,即不要刺破泡沫。

  除了樓市存在泡沫,其他市場也或多或少存在泡沫,之所以那麼多所謂的理財產品能夠獲得較高的預期回報率,就是因為其收益都是建立了泡沫不破的基礎上,一旦泡沫破滅,所謂合理估值的假設就不復存在,有多少產品的價格還能保持堅挺呢?所以,對各類資產的管制強化已經成為迫不得已的選擇,但卻不能成為永久的選擇。

  不過,底牌既然已經看見了,而且不會突然抽走,那麼,2017年的各大類資產的投資風險應該都不大:跌多了,政策會放鬆,反彈可期;漲多了,政策會收緊,要注意回落風險。但不可否認的是,沒有不破的泡沫,中短期的維穩將導致長期風險的累積,這已成為我們未來不得不去對付的高難度牌局。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