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訊】記者王妮娜報道: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本月與德國交易所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明訊銀行簽署合作備忘錄,啟動債券市場跨境互聯工作,批量引入境外重要機構投資者。此舉標誌着內地與香港的債券通已進入託管結算的實質準備階段。
北上資金以機構投資者為主
市場人士分析,銀行間債券市場有望成為內地和香港債券通的首站。考慮到全球進入加息周期或削弱內地人民幣債券市場的吸金力,加上兩地債券市場和交易習慣存在較大差異,以及香港個人投資者偏愛權益類產品,兩地債券互通後的市場活躍度有待觀察。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本周三宣布年內在內地和香港試行債券通。工銀瑞信國際高管唐先生認為,銀行間債券市場有望成為債券通首站。內地某基金公司從事固定收益的基金經理劉小姐分析稱,從規模來看,交易所債券規模較銀行間債券市場小很多,且利率債品種少,以信用債為主。交易所債以機構為主,目前散戶500萬元以下投資者不多。從交易的活躍度考慮,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放可能性更高。數據顯示,2016年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債券32.2億元,全年交易額達127萬億元。
唐先生認為,債券通實施後,意味着銀行間債券市場向所有國際金融投資機構開放,所有海外投資機構不需要外匯額度可投資中國最大債券市場。目前參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投資者包括境外央行、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以及國際金融組織、主權財富基金等機構。2016年全年境外機構已累計增持人民幣債券1763億元,佔比1.78%。
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日前表示,債券通以單向或雙向形式開通,亦正在探討。市場人士認為,年內債券通將實現境外資金通過香港購買內地債券,且投資者主要為機構投資者。
流動性較公司債企業債高
內地一間股份制商業銀行從事債券投資的張先生指出,香港個人投資者更偏好權益類產品。從當前內地債券市場從監管部門看,發改委監管的企業債、證監會監管的公司債,以及銀監會、央行主管的銀行間市場的債券,三個債券市場相對獨立,其中銀行間債券較公司債和企業債流動性高,認為該市場對個人開放可能性低。
從港股通的實踐看,投資者最關注的還是投資標的本身價值。美元進入加息周期、人民幣貶值預期下,內地債券投資吸引力可能不如其他投資產品般高。從外幣結算看,若參照港股通,在香港結售匯,資金成本更高;但若在內地結算,匯兌成本較低,可能吸引力較高。因此部分市場人士認為,債券通實施後對內地債券市場的影響短期內不會太顯著。
考慮到兩地生態環境、參與者交易習慣以及交易所優勢等情況不同,唐先生判斷,債券通對有些投資產品的效果有效,但有些可能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