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中資銀行助港成絲路融資中心

時間:2017-02-23 03:15:42來源:大公網

  圖:左起:香港大學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林晨、建行(亞洲)副董事長及行長江先周、中聯辦經濟部副部長雷海秋、香港中資銀行業協會會長岳毅、中聯辦副主任仇鴻、中國建設銀行執行董事兼副行長章更生、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建行(亞洲)非執行董事毛裕民、建銀國際董事長兼總裁胡章宏等主禮嘉賓出席論壇 大公報記者何嘉駿攝

  隨着內地金融市場日漸開放,人民幣國際化及中企「走出去」進程加快,來港發展的中資銀行持續增加,且業務規模不斷擴大,鞏固和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香港中資銀行業協會與中國建設銀行(亞洲)昨日聯合主辦「香港中環金融論壇」,匯集業界精英,共同探討中資銀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並就金融科技的研發應用展開熱議。

  大公報記者 吳涵宇

  香港是全球金融機構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近二十年來,中資銀行加快布局香港的步伐,截至去年6月底,香港的中資銀行機構已達32間。過去十年,香港中資銀行資產總量增長了453%,由2006年末的1.46萬億港元增至2016年6月底的8萬億港元,佔香港銀行業總資產比例從18%急升至41%,成為香港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力量。

  中國建設銀行(亞洲)副董事長及行長江先周表示,高淨值客戶的私人財富資產規模不斷增加,內地居民對香港保費收入貢獻率近40%,受惠於境內母行龐大的客戶群和豐富的資源,中資銀行憑藉內外聯動的優勢,實現在港快速擴張,為發展本地客戶奠定了基礎。

  人民幣結算業務空間大

  伴隨着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人民幣相關業務不斷增加,而香港擁有世界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亦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結算中心。借助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的區位優勢,在港中資銀行得到迅速發展。建銀國際董事長兼總裁胡章宏指出,當前中國貿易額佔國際貿易總額近12%,惟人民幣結算佔比不足2%,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此外,內地企業海外併購與整合的浪潮亦為中資金融機構帶來機遇。在企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下,眾多內地企業尋求在全球範圍內併購先進技術,對外投資快速增長。據統計,「一帶一路」沿線地區需要約8萬億美元投資,中資銀行更為熟悉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可推動香港成為企業融資中心,充分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

  儘管在資本市場互聯互通、人民幣國際化及海外併購加速的環境下,中資銀行機遇良多,但仍面臨不少挑戰。近幾年中資銀行的快速擴張已受到監管部門關注,想要深耕香港,必須快速適應境外的經營規則和環境,並應對較內地更為嚴格的監管要求。胡章宏坦言,中資銀行的爆發式增長主要來自跨境金融,目前中資銀行的跨境資產約佔三分之一。但在全球經濟不明朗因素眾多的情況下,該等資產易受匯率波動及政策因素影響,調整戰略、尋求新的業務增長點成為當務之急。

  市場飽和應加強產品研發

  他續指,香港金融機構密布,市場幾乎飽和,息差十年內收窄四成,由1.89%降至1.28%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中資銀行進一步發展。加上客戶的金融意識提升,對金融服務的需求發生轉變,尤其在金融科技蓬勃發展的當下,銀行必須加強產品研發、提高服務質素,與時俱進。

  論壇現場還展示了最新金融科技產品及系統,建行(亞洲)「分行小助理」iCute的亮相更引起眾多嘉賓興趣,紛紛上前「搭訕」。iCute可通過語言識別等方式,協助大堂經理進行客戶接待、引導分流、一般查詢等工作。

  由華為研發的全渠道銀行系統則可運用大數據、雲計算技術,分析客戶關係及消費行為,進行智能精準營銷,華為香港代表處IT解決方案總監楊智添介紹,目前該系統已於內地部分銀行投入使用,香港多間銀行正在洽談中,料很快即可引入。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