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圖:朱國強議員建議校舍增設或加長有蓋避雨設施。右圖:沈美芬校長認為需靈活地考慮雨天上學情況。
本港已踏入雨季,學生需冒雨回校上課,校服及鞋襪隨時濕透。早前深圳發生一宗男子因暴雨中涉水而行,鞋襪濕透後未及時更換,最終感染丹毒,發高燒腿部紅腫險患敗血症,其潛在的健康風險絕對不容忽視。有教育界人士憂慮,學童校服濕透後在冷氣課室內上課,極易着涼生病,不但影響健康,更可能嚴重影響學習情緒。而有家長則「超前部署」,透過事前演練與充足準備工夫,應對雨季上學。
「如果知道明天上學下雨,我必定會提前將一套乾淨校服、乾襪及毛巾放入女兒的書包內。我又會特意與小朋友在家中進行練習,模擬一旦返到學校全身濕透,教導她可以自行前往洗手間更換校服及乾襪。」一名小學四年級學生的家長何太(化名)說。何太指出,這個獨特經驗準備,讓女兒對可能遇到的「全身濕透」情況下,大大提升了她的應變能力。
提供替換物資 駕車接送學生
面對家長的積極準備,學校方面亦不遺餘力,多管齊下為學童提供保障。石湖墟公立學校校長沈美芬指出,「過去曾有放學時遇上暴雨,跨境學生家長未能及時到校接送,老師便主動駕車送學生到港鐵站,以確保學生安全。」她續指,小學生自理能力相對較弱,學校已實施多項雨季應對策略。校方會在校門加派人手和工友,協助有需要的學生。同時,學校亦允許家長進入校園並提供即時的支援。
為應急所需,學校也準備充足的備用物資,「包括由學生捐贈的環保校服、一次性內褲、襪子和拖鞋,並提供吹風機和紙巾,供濕透的學生及時更換和擦拭。」沈校長強調,這些措施的推行,既為學生在雨季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又能讓家長安心。
早前深圳一名男子在水浸期間涉水而行,濕腳焗了一整天未有處理,翌日高燒至攝氏40度,小腿紅腫疼痛,幸好及時送院檢查,否則可能因丹毒致命。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前會長連慰慈醫生提醒,雙腳若長時間處於濕熱環境,容易滋生真菌和細菌,引發多種皮膚問題。
連醫生指出,「暴雨中的污水可能含有鏈球菌等細菌,一旦皮膚有傷口,便會受到感染。當雙腳浸泡在水中,尤其是污水中,皮膚會變得潮濕、軟化,容易產生微小裂縫或破損,讓皮膚的保護屏障受損,成為細菌入侵的途徑。」
對經常戶外活動的中小學生,連醫生建議學生應穿着合適鞋襪,選擇透氣、防滑的鞋子,搭配吸汗的棉質襪子,避免長時間穿着濕鞋襪。學生在雨季或戶外活動後,家長應檢查其腳部狀況,確保沒有潛在的感染風險。
議員倡撥款改善校園設施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朱國強指出,雖然教育局的《學校行政手冊》並未明確規範雨季防止學生濕身回校的措施,但目前不少學校已採取校本的彈性安排來應對。朱國強說:「大部分小學在開學前的新生家長日,學校會提醒家長為子女準備雨具;部分小學教職員及工友會主動協助學生吹乾頭髮、衣物甚至鞋襪,並預備後備校服供學生更換。而中學階段,學生自理能力較高,一般要求學生自行處理。」
朱國強又提到,現有校舍設施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對於校門與落車地點距離較遠的學校,應增設或加長有蓋避雨設施,以確保學童上下學途中免受風雨侵襲。同時,針對校內不相連的建築物,應興建有蓋通道連接,為學童提供一個全天候的校園活動空間。」他建議,政府應將此類工程納入「大規模修葺工程」範疇,並撥款改善,並按不同校舍的實際情況提供針對性改善方案。
大公報特約記者 文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