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分析認為,縱使美國能帶走三分一至一半的資金,香港都能承受得起/法新社
文|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又減息了!多間銀行分別提供按揭減息優惠,能參與計劃的新貸款人,「實質利率」(即以HIBOR加減計算)由2016年高峰2.0625%跌到最近約1.83%。市場不是進入加息期嗎?美國在2014年美元量化貨幣停止之後,一直想透過加息「剪羊毛」,有些人當加息周期是一場災劫,有一些人卻是黑心的詛咒。很多人因此而不敢買樓,不少高官更在多年前已奉勸人不要心急上車置業,卻很少人為「不買樓的風險」去做準備。
前兩年的國際金融充滿暗湧、波譎雲詭,見到不少眾生相。一些人可能因為恐懼,甚至自卑,往往都會排斥內地的強大,尤其是在制度和法治上,甚至機會在前,也會因為偏見而錯失。我想大家都有很多地方改進,但不要忽略內地在現實中是急速進步。在這個年頭,最大的迷信就是迷戀美國的強大,最大的偏見就是低貶內地的實力。
如果用投資市場去印證,2009年之後,不少人不斷錯過入市良機,正正是認為美國一定能夠繼續撥弄風雲、左右大局,所以才一直等待美國加息東山再起,重新魚肉自己。
最近再次減息背後究竟代表了什麼?看看數據我們可以了解得更多!美國聯儲局去年12月15日宣布加息,但是整個12月香港的M3(泛指香港總存款量)由原本的12.55萬億港元左右,總共只減少了167億港元,技術上可以說是幾乎等於沒有流失,加息及加息預期並沒有帶走資金,「剪羊毛」的效應可以說是近乎零。
當然,縱使資金能帶走,美國經濟是否能承擔得起也是問題。
買家背景趨多元化
另一應該想的問題是,資金若被帶走香港是否能承擔得起?現在的M3是2009年第一次美國量化貨幣時的兩倍左右,即是說縱使美國能帶走三分一至一半的資金,香港都能承受得起。
不能不想的問題是,為何美元在2014年開始停止量化到現在,香港的M3及美國的M2(廣義貨幣供應)都仍在不斷增長?這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就是其他國家繼續量化,並持續流入香港;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世人都減少了對美元的依賴。美國的QE(量化寬鬆)已經產生了貨幣過盛的情況,數量之大,美國加息少收不回,加息多自己亦承擔不來,滯留的資金會形成冗長的低息期。
作為樓市的評論員,我想強調就是資產的氾濫遠高於大家所預算和理解的水平。最近,本公司屯門碼頭分行的同事紛紛匯報,區內多了一群新買家出現是拖着行李箱的,這班不是內地人,是澳門人,而且是有香港身份證的澳門人,很大機會不少是「首置人士」,即不需要繳交最新的15%印花稅,只需要付舊的低稅率。我與團隊討論這件事後,發覺區內多了一些韓國和日本人居住,市場更發現開始有菲律賓籍的業主,原來我們已不知不覺地國際化了,香港人不應該再坐井觀天,抗拒內地人,應該好好努力強化自己,提高競爭力,勇敢面對變遷的大時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