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人文歷史/粵語.粵物 解碼灣區城市煙火

時間:2025-11-08 05:02:05來源:大公报

  圖:(左)1917年8月24日的《香港華字日報》內容展示了外來詞彙在粵語中的使用情況。(中)展廳內布置的士多生活場景。(右)同治元年(1862年)編撰的《英語集全》,是最早一批中英詞典代表作之一。

  正在廣州博物館展出的「粵語.粵物——方言裏的生活密碼」,以「粵語」為主角,圍繞「着衫(穿衣)」「行街(出行)」「食飯(飲食)」「睇戲(娛樂)」「返屋企(歸家)」五大生活場景展開,通過那些或詼諧生動或言簡意賅的粵語表達,讓觀眾直觀感受「九聲六調」背後的歷史厚度。展覽也為明日起前來觀看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比賽的市民遊客,搭建起一個可聽、可看、可觸的文化交流空間。/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文、圖)

  語言,不僅是人類交際的工具,更是一座活態的博物館,既承載着文明史詩,也記錄着普通人的柴米油鹽。從「不需再驚懼風雨侵」的時代女性,到「我甘心做先驅」的街頭車伕,再到「自信可改變未來」的赴洋華僑,這些藏在粵語歌詞裏的鮮活形象,勾勒出灣區人的生活百態與精神底色。作為漢語在南粵大地的獨特分支,粵語傳承正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活態見證。它在發展中兼收並蓄,並隨着近代華人的腳步漂洋過海走向世界。

  「古老又時興」 影響力遍全球

  粵語的使用人群至今已超1.2億,遍及全球各大華人社區,是極具影響力的漢語方言。它曾是外國客商到達廣州口岸最先接觸到的語言,承載着世界對中國的部分第一印象,也展現出廣州及其周邊地區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發展理念和文化特質。

  如果語言有性格,那粵語一定是活潑開放的。「財神到,好走快兩步」「靚爆鏡」「馬死落地行」……一句句生動㜺鬼的諺語、歇後語、俚語等,讓灣區人的風趣與鬆弛感撲面而來。

  展覽的第一部分對這個「古老又時興」的語言進行了系統的回顧。在這裏,觀眾可以看到首次展出的館藏中古漢語音韻古籍,為粵語「承古」提供實證;充斥着外洋舶來詞彙的百年舊報紙,折射近代廣州的語言融合;中國人編纂的第一部漢英詞典,見證粵語作為「中外交流媒介」的角色;被革命志士視為宣傳陣地的粵語刊物,充分展現方言的社會動員力;還有收錄了風靡海內外粵語金曲的磁帶等,記錄方言的時代傳播力。

  這些展品串聯起粵語從起源、發展到影響世界的脈絡,讓觀眾直觀感受粵語承載的歷史厚度。泛黃的紙張,充滿年代感的卡拉OK錄像帶,也讓觀眾直面粵語的時代影響力。

  「粵語」當主角 「粵物」作註釋

  「這是一個迎十五運的主題展覽。」策展人宋哲文表示,希望通過展覽介紹灣區文化的根基──粵語,讓外地的觀眾朋友,以及前來參加十五運比賽的運動員、觀賽的觀眾都能夠從中感受到灣區文化的魅力。因此,展覽以廣府人的日常生活為切入點,「用粵語講述老廣故事,用粵物呈現嶺南風情。」

  不同於其他以實物為主的展覽,本展覽中「粵語」才是主要「展品」,「粵物」僅僅是幫助觀眾更好地理解展板上各類俗詞俚語的輔助「註釋」。因此,觀眾走進展廳,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展板上粵語的各種表達。

  如何從這些詞彙中感受灣區人的三觀和日常?展廳內特意布置的各種生活場景,就是極好的詮釋。播放着「粵語殘片」的茶餐廳、放滿了不同年代零食的士多、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普通家庭客廳一角……在這裏,不同年齡的觀眾,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記憶。

  和茶餐廳場景中播放的粵語金曲一樣,宋哲文為每一個主題都選定了一首主題曲:《風的季節》首句描述夏去秋來、涼風吹入衣襟的情景,拉開了展覽首章「着衫」的序幕;《夢想號黃包車》構築起小人物執著追夢、負重前行的精神圖景,呼應了「行街」的主題內核;《光輝歲月》首句「鐘聲響起歸家的信號」,寫盡了平凡人對「返屋企」的眷戀。

  粵語中的生活智慧和哲學內涵

  粵語將「回家」表述為「返屋企」。「屋企」,是一磚一瓦築起的家園,是工作或消遣後終須回歸的港灣,在這個詞裏,各類建築構件、起居用品亦被廣府人引申為生活百態,更顯豐富的哲理內涵。

  很多粵語詞彙,都像「屋企」一樣,將嶺南地區獨特的社會風貌和廣府人務實進取、開放包容的生活態度娓娓道來,又隱藏着語言背後的嶺南風物與廣府精神。正如「行得快,好世界。行得摩,冇鼻哥」。在濃重的商業氛圍下,追求效益的南粵大地講究凡事搶先、快人一步,凸顯這片地區的人們不甘落後的奮進精神。

  「八月種番薯,好過四月借米煮。」這句話說的是農曆八九月若能種一些地瓜,來年四月稻穀青黃不接時也無需捱餓。吃飯,在灣區人的觀念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消遣。粵語以頗具文言格調的「食」代「吃」,凸顯了這個行為在填飽肚子之外的豐富外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