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香港經濟除了整體增速放緩外,其結構與發展模式也難以適應國際新形勢的變化。同時,香港產業結構產生了一些固化現象,除了地產和金融,其他產業均出現一些空心化趨勢。香港的第三次經濟轉型,須在繼續強化香港內部獨特優勢的同時,善用內地因素。目前內地有兩個利好為香港經濟持續發展提供機遇:「一帶一路」戰略有利於香港對境外經濟的擴展;「自由貿易試驗區」(Free Trade Zone),建設有利於香港對內地深化合作獲得發展空間。
「一帶一路」利海外拓展
「一帶一路」於香港的機遇。香港資深評論員劉瀾昌甚至認為「一帶一路是香港再起飛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錯失這次機會,香港將淪為與內地相差無異的城市」。語氣儘管過重,但也從側面反映出「一帶一路」對港未來經濟、社會、文化全方位發展的深遠影響。香港作為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橋頭堡,「一帶一路」戰略為其國際化城市的擴張,特別是東盟市場的開拓,提供新機會。對於長期倚重歐洲和內地市場的香港而言,加大對東盟地區的開拓力度,對其外向型經濟增量無疑好處良多。
「一帶一路」香港可以做些什麼?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為香港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過程中有多方面的作為,而這些商機往往被政府和市民所「輕化」。首先,香港作為全球的自由貿易港,優質的營商環境是內地短期內無法比擬的。也是香港可以成為「一帶一路」重要投資目的地和輸出地的比較競爭優勢所在。其次,香港最大的優勢就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網路和經驗,這些金融硬軟體基礎有利於其在「一帶一路」的「資金融通」中出一分力。再次,香港作為法治化較為成熟的地區,可以成為「一帶一路」的法律中心和仲裁中心。最後,香港高質量的專業服務業,如建築、廣告、傳媒、會計、律師、教育、醫療等能在「一帶一路」的「設施聯通」和「貿易暢通」中發揮優勢。
「一帶一路」於港的風險。首先,儘管政府在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宣傳和落地上作出一定投入,甚至很多專業人士都達成了香港作為「一帶一路」上的「超級聯繫人」角色定位。但無論政府層面還是市民層面,對「一帶一路」的重視性明顯不足。也即是目前「一帶一路」在香港的落地性還很差。其次,香港的優勢產業和人才對開拓東南亞和非洲的意願不高。香港的優勢服務業人才在香港已經有較好的經濟回報,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不發達。政局穩定性不高、文化差異性較大等風險因素令他們興趣減弱。
「自貿試驗區」擴向內空間
「自貿試驗區」於香港的機遇。內地目前的十一個自貿試驗區為香港深化與內地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礎和物理空間。特別是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立的其中一個重要定位,就是深化粵港澳合作。有專業人士甚至認為,這是CEPA的升級版和破冰試驗。較過往的園區優惠政策不一樣,自貿試驗區的核心是制度創新,其重點在金融放開,投資管理、貿易便利化和政府職能轉變等領域有所突破。這些都是對以往一些阻礙自由流動因素的消除。對於整體經濟放緩、產業空間發展受限、社會思潮湧動中的香港,廣東自貿試驗區無疑為其提供多個可重點深挖的議題空間。
「自貿試驗區」香港可以做些什麼?香港這幾十年作為內地最重要的貿易合作夥伴,兩地經濟互補性和依賴度較高。對比之,長期的一些體制制約,讓兩地要素還不能高效自由流動,交易成本仍存。廣東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的成立和推進,為香港的優勢要素更便利進入內地市場提供通道。首先,三大片區都處於基礎設施不斷建設階段,香港資金和人才可以在自貿試驗區的基建上大有作為。其次,廣東自貿試驗區對港的金融放開、投資管理放開、貿易便利化推進和政府職能轉變,為香港製造業和服務業投資的加大步伐,都提供更優質的環境。再次,三大片區中的粵港合作園區和青年「雙創」基地為香港提供「飛地」,解決香港的土地空間和青年向上流動及安置問題。最後,三大片區中的很多產業定位就是要和香港形成互補合作或者是借助香港的優勢產業轉移而設計,這對港來說,無疑是進一步拓展優勢產業的機會。
在內地閉關鎖國時期建立的開放優勢為香港帶來了空前繁華的時代環境已經發生變化。「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在內地全面實施開放型經濟建設的背景下,香港的做法不應是「扭捏」甚至「拒絕」,而應該是「迅速且熱情擁抱」。香港應充分意識到新經濟環境的變化和威脅,看清自己的現有優勢和比較優勢,與內地特別是珠三角地區協同發展,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議題的提出無疑為香港向外向內拓展的「雙向」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引擎。作為中國最為成熟的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結構較完善、基礎設施較成熟、資金人才較集聚。對外,有能力引領「一帶一路」的開疆闢土。對內,有能力引領泛珠三角經濟發展。「廣東自貿試驗區」三大片區作為珠三角的三個黃金支點,再配以澳門和香港兩個經濟發達體,通過「抱團」,必能產生「1+1+1>3」的規模效應。
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經濟學博士後、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