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科技盛行,網絡安全亦同時響起警號。據香港警方數據顯示,網絡罪案有增無減,截至今年9月底止涉及的金額接近18.7億港元。正當市場着眼電腦系統攻擊、電話騙案,網絡安全議題正延伸至其他涉及與互聯網聯結的範圍,網絡保安專家最為擔心的是,物聯網(IoT)已成為黑客攻擊的對象,面臨的威脅不容忽視。
大公報記者 李潔儀
通過物聯網打造智慧城市,全球趨之若鶩。調查機構Gartner估計,今年全球有64億個物聯網裝置,到2020年將超過200億個。萬物互聯達至智能化,同時亦要面臨網絡攻擊的風險。
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圖)認為,在萬物互聯的概念下,所有裝置均有機會遭到黑客入侵。他指出,智能家居裝置是物聯網的一部分,不過,擔心在物聯網尚未完全標準化的大前提下,或會觸發一場黑客攻陷物聯網的危機。
網絡安全解決方案供應商Nexusguard行政總裁龐博文指出,隨着科技的提升,網絡犯罪的入行門檻有所降低,黑客的攻擊已轉移至大眾化市場、朝着日益盛行的物聯網範疇「搵食」。
一公里內可竊聽藍芽
「IoT基本上已變成zombie(殭屍電腦),勒索軟件已擴展至家庭、物聯網範疇,專家們能做什麼?大家都在茫然!」龐博文直言,現時全球也面臨物聯網遭攻擊的問題,早於30年前,安全專家已不斷提醒產品製造商要注意風險,可悲的是,製造商根本沒有意識到風險背後的災難。
身兼智慧城市聯盟資訊科技治理委員會主席的龐博文提到,業界積極推動ISO 15408的國際共通準則,希望為物聯網引入EAL(安全評估保證等級)制度,用以區分產品的保安程式。
「物聯網保安問題,只能定義為天災級數,已不能做到preventive(預防),只能做corrective(糾正)。」龐博文希望透過為物聯網引入EAL制度,記錄產品的功能、型號、廠商,一旦發生罪案也可追查根源。
在黑客世界有一個叫「Bluejacking」的術語,只要藍芽裝置的內建密碼設定為四個「0」,或數字1至5順序,黑客很容易將之攻破,例如遭攻擊的藍芽耳機,黑客可以在遠至一公里範圍內,隨時上演一場「竊聽風雲」,盜聽、收集個人資料或企業機密。
綁架智能裝置勢發生
「黑客攻擊的手法層出不窮,而且IoT廠家並不是保安專家,綁架智能裝置勢必會發生!」美國Fortinet香港及澳門網絡安全顧問吳維穎認為,當智能裝置「中招」成為喪屍程式,不但用家本身會有損失,甚至牽連其他裝置,變相助長全球黑客軍團勢力。
另外,美國網絡公司Verizon旗下ICSA實驗室,專門為測試網絡產品及物聯網等而設。Verizon亞太區網絡安全總監黃財明承認,物聯網廠商對資訊保安的標準及成熟性不同,很容易遭到黑客的大規模攻擊。他建議用家最好自行更改廠商預設的密碼,以增加保安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