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頁 > 文章 > 正文

FTA如何影響港企競爭力?——來自業界的評估

時間:2016-12-12 03:16:01來源:大公網

  調查發現,自由貿易協定並非影響香港業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業界亦認為,香港參與更多自由貿易協定不會帶來巨大的機遇,故香港無迫切需求,反應從整體產業多樣化、機場、港口和海關效率等方面着手。資料圖片

  文|利豐發展(中國)有限公司、利豐研究中心副總裁 洪雯博士

  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對整體經濟而言利弊並存,但對企業的競爭力而言,影響如何?筆者對20家企業的訪談發現,FTA並非影響香港業界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業界亦認為,香港參與更多FTA不會帶來巨大的機遇,而不參與亦不會給業界帶來很大的損害,因此對香港簽訂更多FTA並無迫切需求。

  究其實,作為自由港,香港最核心的優勢在於香港自身對外界開放,而非外界對香港開放;在於企業利用香港為基地為外界提供服務,而非企業離開香港,到外面去提供服務。對香港的產業發展來說,FTA只是輔助條件,更關鍵的是要保持自身在開放方面的優勢和在增值服務方面的領先地位,吸引各種要素經港流通,吸引各種服務需求來港。

  過去20多年,FTA在全球迅速增長,成為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動力。WTO數據顯示,至2015年,平均每個WTO 成員已簽署了13份FTA。

  在FTA大潮中,香港相對落後,至今僅簽署了4份FTA,包括2003年與內地簽訂的《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以及與新西蘭、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冰島、列支敦士登、瑞士及挪威)、智利之間的FTA。

  本欄在上兩篇中已指出,FTA對企業的影響與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並不一致。對整體經濟而言,FTA利弊並存;但對企業而言,FTA的影響如何?

  2016年初,筆者曾對香港製造、貿易、物流、專業服務等行業的從業者進行了約20次深入訪談,初步窺見香港業界從自身經營角度對FTA的看法。

  香港的貨物貿易包括幾大模式:本地產品出口、本地進口、經香港轉口(re-export)、經香港轉運(transhipment,不計入香港貿易數據),以及離岸貿易。其中,本地進口不受FTA的影響,因香港是自由港,對進口貨品基本上一律免關稅。

  因此,筆者的調研便針對本地產品出口、轉口、轉運,及離岸貿易這四種模式。而結果顯示,FTA對香港貨物貿易的影響並沒有想像中大。

  FTA帶來貿易擴大效應有限

  理論上,亞太地區經濟體之間締結的FTA越來越多,而香港不在其中,對香港本地產品出口最為不利。因不享受關稅減免優惠,本地產品出口的價格競爭力將會受損。

  然而,在現實中,因兩方面的原因,這種影響並不明顯。

  其一,在香港的產業結構中,製造業極度萎縮,本地生產的產品出口量規模極小,2014年僅佔香港總體出口的1.5%。

  其二,總體上,生產工序仍留在香港的製造商,大多是製造高增值貨物(電子產品、鐘表、醫藥等),關稅對這些製造商而言並非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例如,在WTO框架下,香港的主要出口市場發達國家對鐘表的關稅已下降到百分之一到二,並無大障礙。另外,全球大部分國家對電子和科技產品進口的設限很少,香港的主要貿易夥伴均將這些產品的進口關稅降到很低,甚至為零,因此FTA對電子產品、科技產品在香港生產亦無大的影響。

  由於大部分香港製造商均在香港以外(主要是內地)設有生產基地,因此香港本地製造業對FTA持有的態度是「有會更好」,但並無迫切的需求,反而內地加入更多FTA對他們更為重要。

  欲享關稅優惠需加入FTA

  貨物經香港轉口,是指產品進口香港並從香港再出口,貨物需要在進入香港14天內向海關申報。作為區內重要轉口港,轉口貿易是香港貿易和物流業的核心業務。

  目前,基本上所有的FTA均規定,FTA內部兩個經濟體之間的貨物貿易若經非成員的第三方轉口,已不符合原產地來源規則,不能再享受關稅優惠。

  另外,個別FTA則會允許產品經FTA區內的第三個成員轉口。例如,東盟自由貿易區(ASEAN FTA)就規定,兩個ASEAN成員之間的產品貿易,若經第三個ASEAN成員轉口,依然符合原產地規則,享有關稅優惠。

  不過,其前提是在轉口地須提供產品經本地轉口的詳細證明。

  可見,若香港並非FTA的成員,經香港轉口的貨品,無論是否發生增值,該類產品將不再符合產地來源規則,不能享受關稅減免及其他優惠。若欲享受關稅優惠,香港須加入有關FTA,同時仿效ASEAN FTA中的安排,在該FTA中列明產品經香港轉口時,亦能享受關稅優惠。

  不可忽視的是,即使滿足了這兩個條件,貨物經香港轉口時要享受關稅優惠,必須付出一定代價。

  目前,產品經香港轉口實行事後報關,企業可以在貨品進入香港之後,才決定出口的目的地、產品價錢等,甚至可以待貨品離開香港後才向香港海關申報。這種寬鬆的做法為企業帶來了極大的靈活性,這是連新加坡都無法比擬的優勢所在,亦是貨物經香港轉口的根本原因。

  而要享受FTA的優惠,貨物進出香港時,須提前向海關申報,提交申請及相關證明文件,並獲得海關完整的認可。由事後報關變為事前報關,意味着靈活性的喪失以及額外的時間和金錢成本。

  經港轉運 享關稅優惠需額外成本

  產品經香港轉運與轉口為兩個不同概念。轉口指產品進口香港並再出口,而轉運是指以聯運提單(a through bill of lading)在香港轉運的貨品,事前事後均毋須向香港海關申報,亦不列入香港出入口貿易統計數據,但轉運的貨物經香港時必須留在港口或機場禁區內。

  目前,香港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增長主要是由轉運貨物增長帶動。2014年,轉運貨物佔本港貨物吞吐量的51.0%及貨櫃吞吐量的70.3%;當中又以與內地之間的轉運貨物比重最大,佔香港轉運貨物的四成。

  貨品經香港轉運,同樣是為了享受香港所能提供的優勢,包括優越的地理位置、頻密的船期/航班、機場和港口高效的服務等。尤其經香港轉運無需向海關申報,更為靈活。

  通常,FTA均設有直接付運條款,要求產品在FTA成員之間直接運輸,否則不享受關稅優惠。不過,不少FTA亦允許產品經第三方轉運,但條件是貨物在第三方停留時,必須在海關的監管之下,並提供進口海關認可的證明文件,證明產品未再加工、未改變產品原有的性質、且未在其中混入其他產品。

  離岸貿易不受FTA影響

  目前,內地簽訂的FTA均有類似條款,使得貨物經香港轉運時仍能享受關稅優惠,條件是貿易商須向最終進口地的海關提交香港海關簽發的《中轉確認書》,以證明貨物中轉香港期間未發生變化。這一安排對香港無疑有利,亦為FTA內的企業提供了一個額外的物流路線選擇,是多贏的局面。

  不過,在上述安排下,經香港轉運的產品若欲享受FTA關稅優惠,須提前最少一天向海關申請《中轉證明書》,要求海關派人親自監督裝卸。這無疑喪失了中轉貨品毋須向海關申報的靈活性,需付出一定的時間及金錢成本。

  可見,中轉貨品欲享受FTA優惠,可由香港參與FTA獲得,也可不加入FTA,而是通過內地與其他地區的協調來實現。在兩種情況下,企業均須付出成本;是否值得,便在於企業的判斷。

  筆者在調研中便發現,現實中,有部分經香港轉運的貨物,放棄關稅優惠,以換取靈活性和效率。尤其是小批量、多批次、時間敏感的轉運貨品,貨主通常選擇放棄關稅優惠。

  簡單來說,離岸貿易的產品不在香港生產,亦不經香港轉口,但貿易合約和單據經香港處理。離岸貿易的貨品可以從貨源地直接運往目的地,這種模式下香港是否加入了FTA並不會帶來任何影響。若貨品經香港轉運,則與上述轉運的情況相同。

  總體而言,對貨物貿易的多種模式,業界對FTA的態度多為「有最好,沒有亦不是大問題」。

  服務業企業評價:無迫切性

  服務業在香港的產業結構中屬於絕對主導,其中,金融、貿易、物流、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歷來都高度開放,國際化程度相當高。

  在對外投資方面,即使沒有FTA,港企早已在WTO框架下,或通過各種靈活渠道,走到世界多個市場。筆者與業界的訪談顯示,通過香港與其他經濟體簽訂新的FTA來協助企業向外擴張,業界並無迫切的要求。

  比較而言,在香港的消費性服務業(包括零售、餐飲、酒店、乃至醫療、教育等)中,部分則相對內向。消費性服務業通常需要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接觸,例如旅遊服務、醫療、教育等需要消費者到香港來享受服務。因此,消費性服務業相對有「在地化」特徵。

  原則上,香港的消費性服務業也是完全開放,但除了旅遊業外,大規模地為非本地人服務,則始於2003年自由行,歷史並不久。

  當然,在對內投資方面,部分專業服務業(如醫療等)目前尚相對封閉。然而,香港這類尚有開放潛力的產業並不多,而且開放難度極大。以醫療為例,一方面香港的醫療產業由於容量所限,在本地已有足夠的市場,向外投資的動力不足。另一方面,由於只專注本地市場,醫療產業對本地市場極為保護。從市場角度,消費者對開放醫療市場有一定的呼聲,但亦存在醫療水準下降等擔心,不易推行;而開放後對現有從業員的影響,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因此,在現有CEPA等四份FTA的基礎上,服務業企業普遍認為香港並無額外簽訂新的FTA的迫切性,以幫助企業對外擴張。

  FTA對港競爭力非關鍵

  總體來看,香港本地出口極少,而本地消費市場亦不大;對大部分經香港流通的貨物而言,香港既非貨源地,亦非目的地,而多是作為流通的一個中間環節。

  亞太地區的貨物選擇經香港這個平台流通,端賴貨流流經香港時所遇到的阻力最小,包括交易成本最低、效率最高、通達性最好等幾個方面,使香港得以成為亞太地區的流通樞紐。

  不過,這一優勢的獲得並非由香港與其他經濟體簽訂FTA所決定,甚至並非由WTO的自由貿易體系所決定,而是由香港作為自由港的開放政策,海關、機場、港口等整個物流運輸體系的靈活、高效及廣泛網絡,以及香港的經濟、法律體制和國際網絡等諸多因素所帶來的優勢。

  某種程度上,周邊地區越封閉,香港的優勢就越明顯;而周邊地區越開放,流通阻力減少,香港這一比較優勢會越弱化。可以說,香港企業跨境經營時,在境外所遇到的貿易、投資障礙,亦正是香港本地作為一個流通樞紐對全球供應鏈的吸引力所在。

  可以預見的是,隨着周邊越來越多的經濟體日益開放,貿易壁壘不斷消減,港口和機場漸趨成熟,邊境及海關管理亦不斷改善,將有越來越多的貨物直接流通,不再須經第三方中轉。這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除非全球化發生根本逆轉。

  因此,香港簽訂FTA與否,會對香港貿易、物流乃至整體經濟的競爭力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但並非決定性的因素。

  在這種情況下,要推動香港貿易、物流業及整體經濟的長遠發展,FTA只是其中的一環。香港需要從更高的層面,包括推動香港整體產業的多樣化、機場、港口和海關效率的進一步提升、貿易和物流行業營商模式的升級和創新等等方面着手,並借助FTA的協助,為貿易和物流業尋找新的貨源,為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